[实用新型]一种生态砌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4743.9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61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潘国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国东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9 | 代理人: | 陈晓岷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砌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建筑材料,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形成挡墙或河道护坡的具有生态作用的生态砌块。
背景技术
目前,园子的挡墙、河道的护坡等一般都采用石块堆垒、混凝土现浇等方式制成,施工比较麻烦,全实心的结构也使其成本较高。建成后,其上不能生长植物或植被,不仅缺乏生机和美感,而且还会破坏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平衡。为此,已有一些申请人提出了能培养植物的砌块的专利,如专利号为200910099902.4的发明专利即公开了一种生态砌块,其能再砌块内培养植物,保护了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使挡墙或护岸充满了生机和美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该砌块还有需要完善之处,由于该生态砌块在交错砌叠后其挡土面形成一道完整的挡墙,将外部的泥土与河道内部分隔,使得外部的泥土与河道内部之间得不到水交换,外部泥土的滤水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大雨暴雨过后,挡土面会承受较大的水压力,严重时会导致挡墙坍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使外部的泥土与河道内部存在水交换的生态砌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砌块,包括砌块单体,所述砌块单体的中间开设有鱼巢,鱼巢的前壁为外观面,鱼巢的后壁为挡土面,鱼巢的两侧壁上横向设置有过水孔,所述外观面的宽度大于挡土面的宽度,外观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半孔,两块生态砌块并排设置后,相邻的两个半孔形成回游孔,并且相邻的两块生态砌块之间形成一个空腔。
所述砌块单体中沿纵向设置有锚固孔。
所述锚固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锚固孔以砌块单体的中心轴对称。
所述回游孔为长条形孔。
所述挡土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半圆孔。
所述砌块单体挡土面的后侧下沿向下凸形成定位埂。
所述砌块单体的外观面为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的生态砌块,其在交错砌叠后,相邻的生态砌块的挡土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并且在前端设置回游孔,使得外部泥土与河道内部之间可以实现水交换,从而解决了外部泥土的滤水问题,在大雨暴雨过后,外部泥土中的水可以很快地经挡土面中的间隙和回游孔后进入河道内部,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挡墙坍塌。另外,鱼虾及浮游生物可以经回游孔后进入该生态砌块的鱼巢产卵,回游孔可以防止大鱼的进入来防止大鱼吞食鱼卵,从而大大提高了鱼卵的成活率。河道中的鱼虾及浮游生物多了,水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两块生态砌块并列排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砌块单体,2、鱼巢,3、外观面,4、挡土面,5、过水孔,6、半孔,7、回游孔,8、空腔,9、半圆孔,10、锚固孔,11、定位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生态砌块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生态砌块,包括砌块单体1,如图3所示,所述砌块单体1的中间开设有鱼巢2,鱼巢2的前壁为外观面3,鱼巢2的后壁为挡土面4,鱼巢2的两侧壁上横向设置有过水孔5,所述外观面3的宽度大于挡土面4的宽度,如图4所示,外观面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半孔6,如图5所示,两块生态砌块并排设置后,相邻的两个半孔6形成回游孔7,并且相邻的两块生态砌块之间形成一个空腔8,该空腔8可以作为鱼巢也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腔。如图2所示,挡土面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半圆孔9,半圆孔9主要起到滤水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砌块单体1中沿纵向设置有锚固孔10。锚固孔10的数量通常为两个,两个锚固孔10以砌块单体1的中心轴对称。在生态砌块堆砌后,锚固孔10可以形成上下贯通的通孔,便于加筋或浇注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游孔7为长条形孔。回游孔7的孔型也可以为圆形孔、长腰孔等形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如图3所示,所述砌块单体1挡土面4的后侧下沿向下凸形成定位埂11。在生态砌块堆砌时,上下层的生态砌块通过定位埂11进行定位,使得生态砌块呈一定斜度逐步向上堆砌,整个挡墙便于踩攀,不慎落水者可以很容易攀爬逃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砌块单体1的外观面3为圆弧状。圆弧状可以有效地缓解河道内水流的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国东,未经潘国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47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