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7053.9 | 申请日: | 2014-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0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陆元春;田圣泽;杨浩林;袁万城;张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2 | 分类号: | E01D19/02;E01D1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置 支座 桥梁 减隔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西南、西北山区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兴建以及城市高架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墩桥梁在这些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且墩高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山区公路建设,由于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很多桥梁不得不跨越河谷和深沟,这些桥梁有许多采用跨径20~50m不等的简支梁桥或者2~7跨一联的连续梁桥,或者是大跨度连续刚构,其桥墩高度通常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以后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加快,高桥墩的应用还会越来越多。高墩桥梁的抗震设计一直是国内外工程界关注的难题,通常采用延性抗震方法作为首选方案,而震后易修复的减隔震方案对高墩桥梁较难应用。
目前国内外缺乏高桥墩经受高烈度地震的经验,高墩桥梁属于不规则桥梁,其抗震设计已超出我国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的适用范围。为保证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为避免高烈度地震高墩发生无法修复的破坏,桥梁工作者必须重视高墩的抗震设计。
因此,本申请人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达到增强桥梁体系的减震与限位能力,同时提高高墩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的实用新型目的,从而大大地减轻甚至避免震害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增强桥梁体系的耗能减震与限位能力,同时提高高墩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适应性,减轻或避免震害产生的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叠置的承台、下部墩身、上部墩身和梁体。其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部墩身和所述上部墩身对接面上的拉索支座,所述上部墩身通过所述拉索支座叠置在所述下部墩身上。
较佳的,所述上部墩身为1个钢筋混凝土节段块。
较佳的,所述下部墩身由2-4个钢筋混凝土节段块垂直拼装而成。
较佳的,所述上部墩身的高度等于所述下部墩身高度的0.3-0.5倍。
较佳的,所述拉索支座的数量为2-4个。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高墩分为上部墩身和下部墩身两个部分,并在上部墩身和下部墩身的对接面上设置所述拉索支座,在墩中设置所述拉索支座能够有效提高高墩各方向的刚度,提高减隔震措施的利用效率,并且大大减少对基础的要求。通过拉索支座实现高墩桥梁的减隔震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高墩桥梁在高烈度地区的发展空间。另外,这种结构的桥墩通过拉索支座的耗能实现其预定的抗震目标,避免了通过在高墩上设置塑性铰来实现高墩桥梁的抗震,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形式的桥墩设计在震后仅需要对拉索支座进行维修复位,从而极其便捷地恢复其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还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采用了墩中减震装置的思想,这样较通常设计的高墩具有在隔震作用发生前各方向抗弯刚度大,大大提高了高墩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适应性。
2)具有很好的经济性。该技术的采用的桥墩基础的能力设计要求大大降低,较延性抗震设计高墩,震后更加方便维修。
3)应用减隔震结构进行了强震情况下高墩的抗震设计,预先设定了结构的减震限位部件,保护了主要构件墩身,显著提高了高墩的抗震能力,体现了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高烈度区的山区高墩桥梁的抗震问题。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的立面图。
图2为具体实施例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设置拉索支座的高墩桥梁减隔震结构,包括由下到上依次叠置的承台1、下部墩身2、上部墩身3和梁体4。其中,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下部墩身2和上部墩身3对接面上的拉索支座5,上部墩身3通过拉索支座5叠置在下部墩身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7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臂现浇梁支撑单位系统
- 下一篇:直读式公路拱度与平整度测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