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纤传输延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1375.0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0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炜;单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瑞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谢东 |
地址: | 225006 江苏省扬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传输 延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传输延时系统。
背景技术
在雷达、通信电子设备的设计中经常需要对电信号进行长延时, 电延迟线由于材料尺寸限制很难实现长延时,虽然,近年来声表面波延迟线由于结构简单、体积小等特点在雷达、通信等电子系统中能够取代电缆延迟线,但是由于其频带太窄、温度影响大的缺点无法满足雷达、通信设备中复杂调制信号的带宽需求,并且比较难实现稳定的长延时。光纤传输技术是自20 世纪80 年代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信号传输技术,目前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因其具有信号传输不受电磁环境干扰、频带宽、延时范围大、温度变化率小的特点,逐渐成为射频、中频段延迟信号的更理想的选择。因此,一种能满足雷达、导航、通信等电子设备中对电信号的长延迟需求的光纤传输延时系统研制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满足雷达、导航以及通信等电子设备中对电信号有长延迟需求的光纤传输延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光纤传输延时系统,包括功率控制模块、延时光路和控制模块;其中,功率控制模块由输入衰减器和输出衰减器组成,延时光路包括直调激光器、多个依次相连的光切换单元以及光电探测器,所述直调激光器一端连接输入衰减器,另一端连接光切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相邻光切换单元之间具有两个光通道,其中一个光通道上设有光延时单元,所述光电探测器一端连接光切换单元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输出衰减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延时光路中还设有光放大器,所述光放大器位于光切换单元和光电探测器之间。
其中,所述光切换单元为具有两个输出端的光开关。
其中,所述光延时单元为具有特定长度的光纤。
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纤传输延时系统能够满足雷达、导航以及通信领域对电信号有长延迟需求的电子设备,并且该延时系统具有高抗干扰性、高可靠性、延时范围大、带宽大,稳定性高等特点,其大大降低了雷达、通信系统在相关试验、验证、仿真的成本和时间,本光纤传输延时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纤传输延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光纤传输延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光纤传输延时系统,包括功率控制模块、延时光路9和控制模块8;其中,功率控制模块由输入衰减器1和输出衰减器2组成,延时光路包括直调激光器3、多个依次相连的光切换单元4以及光电探测器5,所述直调激光器3一端连接输入衰减器1,另一端连接首个光切换单元4的输入端,每相邻两个光切换单元4之间具有两个光通道,其中一个光通道上设有光延时单元6,光切换单元4能够使其内传输的光线选择性的通过光延时单元6,所述光电探测器5一端连接末个光切换单元4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输出衰减器2,对于需求更小损耗的延时系统可以在光电探测器5前设置一个光放大器7,光放大器7位于末个光切换单元4和光电探测器5之间,控制模块8主要用于控制延时量的改变以及衰减器,延时光路9中首个光切换单元4具有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末个光切换单元4具有一个输出端和两个输入端,位于首个光切换单元4和末个光切换单元4之间的光切换单元4具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光切换单元4的一输出端与下一个光切换单元4的一输入端直接相连,其另一输出端经光延时单元6与下一个光切换单元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光切换单元4为具有两个输出端的光开关,光延时单元6为具有特定长度的光纤。
本实用新型的光纤传输延时系统能够满足雷达、导航以及通信领域对电信号有长延迟需求的电子设备,并且该延时系统具有高抗干扰性、高可靠性、延时范围大、带宽大,稳定性高等特点,其大大降低了雷达、通信系统在相关试验、验证、仿真的成本和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瑞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瑞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13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