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3384.3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孟彦京;张陈斌;丁小洁;吴辉;陈君;马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能量 效率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能量效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相当于一种二次电源,它把外界电能转变为蓄电池内部的化学能,需要的时候再把化学能转变成为电能释放出来。蓄电池能量的可逆程度,一般通过储能效率来体现,储能效率是指蓄电池在充电时充入蓄电池的电量与放电时释放出电量之比。目前,在国内现行的蓄电池标准中没有对储能效率制定具体要求,所以很少对蓄电池储能效率进行检测。但是,不同的蓄电池的储能效率是不一样的。储能效率的不同,对蓄电池的容量和寿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蓄电池在深度放电情况下或者在不完全充电状态下运行,对其寿命影响更大。在现在所研究的太阳能光伏系统、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等诸多方面对蓄电池的储能效率都有待提高,这样不仅能节约成本而且也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对蓄电池能量效率的测试是很有必要的,了解影响蓄电池储能效率的诸多因素,提高其储能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也是很有必要的,蓄电池能量效率的测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的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有电能测量模块Ⅰ、AC/DC变换模块、蓄电池组、DC/AC变换模块、电能测量模块Ⅱ、负载和控制与通讯模块;
电能测量模块Ⅰ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相连接,输出端接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接入蓄电池组的输入端;蓄电池组的输出端接入DC/A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A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接入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入端;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出端接入负载;
电能测量模块Ⅰ的输出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DC/A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和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出端同时还接入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入端;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出端接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和DC/A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
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出端同时接入了上位机显示模块,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入端还与辅助供电电路和电源输入接口电路相接。
控制与通讯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
电能测量模块Ⅰ和电能测量模块Ⅱ采用DDSI705智能电表。
上位机显示模块采用液晶12864。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密切联系电池的实际工况和供电公司的电能计量标准,采用STC89C52为控制器,可自动按设定的充放电方案进行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自动记录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数据,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过程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蓄电池能量效率测试装置,包含有电能测量模块Ⅰ、AC/DC变换模块、蓄电池组、DC/AC变换模块、电能测量模块Ⅱ、负载和控制与通讯模块。
电能测量模块Ⅰ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相连接,输出端接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接入蓄电池组的输入端;蓄电池组的输出端接入DC/A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A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接入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入端;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出端接入负载。电能测量模块Ⅰ的输出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DC/A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和电能测量模块Ⅱ的输出端同时还接入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入端;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出端接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和DC/A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出端同时接入了上位机显示模块,控制与通讯模块的输入端还与辅助供电电路和电源输入接口电路相接。
其中,控制与通讯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可以自动地按照设定的充放电方案进行测试,自动记录测试数据,测试过程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电能测量模块Ⅰ和电能测量模块Ⅱ采用DDSI705智能电表;上位机显示模块采用液晶128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3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温电力带金属软管引流软电缆
- 下一篇:一种耐寒带镍丝引流线软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