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信号电缆自动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3689.4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翡叶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9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电缆 自动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测试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电缆自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电伺服系统的开发与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对电伺服系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伺服系统作为一种用来精确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其作用是了的输出机械位移,准确的跟踪输入的位移。同时,电伺服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其他形式的反馈控制系统没有原则上的区别。
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信号的反馈与输出无疑起到关键的性的作用,而搭载这些信号的元件就是电缆。电缆的好坏与电缆接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能否正常的工作。若能在出厂前对电缆进行检测,并在出现问题后能及时的发现原因并有效的解决,将为电伺服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电伺服电缆包括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接线的正确与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电伺服能否正常工作,而电缆制作的接线部分往往靠人工来完成,容易出现错误,而人工查线过程中需要寻找接线定义图、寻找合适的探针、一一对信号电缆各个接口用万用表进行短路测试的过程,查线效率极其低下;且不易发现的错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信号电缆自动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信号电缆自动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C机、RS232接口、RS232转RS485模块、A/D转换模块、DAM3060V模拟量输出模块、DAM3055模拟量输入模块、D/A转换模块、24V低压电源模块、RS232总线、RS485总线、信号引出线、信号接收线和待测信号电缆;系统所需低压电源由24V低压电源模块提供,所述24V低压电源模块连接A/D转换模块和D/A转换模块;所述PC机的RS232接口通过RS232总线与RS232转RS485模块连接后,再通过RS485总线经A/D转换模块后连接到DAM3060V模拟量输出模块,经过信号引出线连接到待测信号电缆,待测信号电缆的另一端与信号接收线连接,信号接收线连接到DAM3055模拟量输入模块,DAM3055模拟量输入模块与D/A转换模块连接后,通过RS485总线经RS232转RS485模块后,通过RS232接口连接到PC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能快速、准确的发现电缆接线的错误,保证电伺服系统的运行;测试准确性高、效率高、运行可靠;搭建方便、调试方便、操作简单。
具体包括以下优点:
1、可以通过更新软件信号电缆数据库满足对不同定义的信号电缆的自动检测。
2、免去人工查线过程中寻找接线定义图、寻找合适的探针、一一对信号电缆各个接口用万用表进行短路测试的过程,提高了查线效率。
3、提供多种信号引出线与信号接收线用于不同信号电缆的检测,检测过程中无需繁琐接线。
4、可以输出模拟信号,对比接收与输出信号波形,可以进一步判断信号电缆的传输能力与错误,例如:是否接地,是否存在屏蔽层破损等人工查线不易发现的错误。
5、自动生成错误信息,直观了解电缆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一种信号电缆自动检测系统,它包括PC机(A1)、RS232接口(A2)、RS232转RS485模块(A3)、A/D转换模块(A4)、DAM3060V模拟量输出模块(A5)、DAM3055模拟量输入模块(A6)、D/A转换模块(A7)、24V低压电源模块(B1)、RS232总线(C1)、RS485总线(C2)、信号引出线(C3)、信号接收线(C4)和待测信号电缆(C5);系统所需低压电源由24V低压电源模块(B1)提供,所述24V低压电源模块(B1)连接A/D转换模块(A4)和D/A转换模块(A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翡叶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翡叶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装装置
- 下一篇:双层面板的摩擦搅拌接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