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镜盆腔手术用组织牵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5020.9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6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令珍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盆腔 手术 组织 牵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辅助设备,特别是一种腔镜盆腔手术用组织牵拉器。
背景技术
腔镜下的盆腔内手术进行时常需专门的助手进行组织牵拉操作,如盆腔胞块清除手术、子宫手术、直肠切除手术等。以低位直肠切除手术为例,该手术适用于直肠中下段癌、低位直肠巨大基绒毛腺瘤等患者。
目前,低位直肠切除术传统的手术方式存在以下两点不足:在该手术在进行过程中,除主刀医生外还需要两个助手进行协助,分别进行扶镜和组织牵拉的工作,多人协助进行手术,不仅人力浪费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不利于主刀医生进行操作;牵拉器械所占空间大,占用了操作空间并阻挡了手术视线。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腔镜盆腔手术用组织牵拉器,有效解决了传统手术人多、手术视线被挡的问题,并且牵拉组织的拉线固定牢固、牵拉松紧缓合,减少了对人体组织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腔镜盆腔手术用组织牵拉器,包括拉线和拉线固定装置,所述拉线的一端伸入体内用于固定组织,拉线的另一端伸出体外并连接于拉线固定装置上,所述拉线固定装置包括基座、设置于基座上的接线柱和绕线柱,所述拉线的另一端绕过绕线柱后固定在接线柱上,所述接线柱和绕线柱均设中缝,用于卡住拉线,所述绕线柱可以自转。
所述基座上设置固定穿孔,所述绕线柱下部设定位环,所述定位环有若干孔,所述定位环下方基座上设定位孔,所述定位环、定位孔插入圆杆,用于定位绕线柱,阻止绕线柱转动。
所述绕线柱上部设固定板,固定板上设孔,所述固定板安装一把手,所述把手为长圆杆,把手上端开小中缝,所述小中缝卡入固定板,用螺栓将所述把手同定在固定板上,所述把手以螺栓为轴可以旋转,所述把手带动绕线柱自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手术进行时,组织牵拉的助手减少,用拉线很好地固定人体组织,主刀医生可以放心进行手术,采用拉线的方式,视野开阔,紧固拉线时缓慢,不会出现绕过线柱后的松驰现象,对人体组织不会出现一紧一松造成的损伤。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操作简单,适合在腹腔镜手术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柱及其中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腔镜盆腔手术用组织牵拉器,包括拉线7和拉线固定装置,所述拉线7的一端伸入体内用于固定组织,拉线7的另一端伸出体外并连接于拉线固定装置上,所述拉线固定装置包括基座2、设置于基座2上的接线柱4和绕线柱6,所述拉线7的另一端绕过绕线柱6后固定在接线柱4上,所述接线柱4和绕线柱6均设中缝3,用于卡住拉线7,所述绕线柱6底部通过轴承与基座2连接,所述绕线柱6可以自转。
所述基座2上设置同定穿孔1,所述固定穿孔1有两个,所述绕线柱6下部设定位环8,所述定位环8有若干孔,所述定位环8下方基座2上设定位孔10,所述定位环8、定位孔10插入圆杆9,用于定位绕线柱6。
所述绕线柱6上部设固定板5,同定板5上设孔,所述固定板5安装一把手11,所述把手11为长圆杆,把手11上端开小中缝,所述小中缝卡入固定板5,用螺栓将所述把手11固定在固定板5上,所述把手11以螺栓为轴可以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所述拉线的一端拉住人体组织,拉线另一端穿过所述绕线柱中缝,再穿过所述接线柱中缝,绕过接线柱半圈,与进入接线柱中缝的拉线连接在一起,将所述基座上的两个固定穿孔用绳系住,再连接到手术床栏上固定,主刀医生手拿所述绕线柱上的把手转动绕线柱,带动拉线,将拉线绷紧,用圆杆插入绕线柱下部的定位环和基座上的定位孔中,定位绕线柱,阻止绕线柱继续转动,最后主刀医生进行手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令珍,未经孔令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50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