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自动上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5642.1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9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合;刘先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市亿达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7/00 | 分类号: | B65G37/00;B65G19/14;B65G43/08;B65G47/18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亢志民 |
地址: | 45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自动 上料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钢门窗、发泡模板等PVC挤压加工的粉末上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同时供应几台加工设备的多功能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一台上料机供应一条生产线,多条生产线进行生产时,需要安装多台上料机,不能实现一台上料机供应两条或多条生产线,不仅提高生产成本,同时多台上料机占用较多空间。
现有的上料机多此阿勇弹簧和蛟龙两种搅动上料系统,弹簧上料机在工作时容易造成弹簧卡死和断裂及脱簧等现象,导致设备易损坏,提高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而蛟龙上料机在工作时易造成蛟龙变形、卡死底部轴承及进入的原材料损坏等设备问题,进而影响生产效率。传统的上料机原料混料过后,需要人工接送,劳动强度大,而且粉尘污染过大,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现有的上料系统经常会因为零件损坏、不易维修及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一台上料机供应多条生产线的多功能自动上料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自动上料机,包括原料仓,所述上料机还包括与原料仓相连接的第一输送机、与第一输送机出料口相连接的搅拌筒、与搅拌筒相连接的冷却仓、设置在冷却仓下端的出料管、与出料管相连接的储料仓、与储料仓相连接的第二输送机以及与第二输送机的出料口相连接的中转仓,所述中转仓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下料口,每个所述下料口处均设置一个第三输送机,每个所述第三输送机的出料口均连接至不同的加工生产线,所述的第一输送机、第二输送机、第三输送机均为刮板传送装置,该装置包括刮板传送带、带动刮板传送带传送的电机及设置在刮板传送带外部的密封壳体。
所述中转仓内部设置有红外线探头,所述红外线探头连接在单片机上,所述单片机与第一输送机的电机及第二输送机的电机分别相连接。
每个所述下料口处均设置有气动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的积极效果如下:所述中转仓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下料口,每个所述下料口处均设置一个第三输送机,中转仓内的原料被第三输送机输送到不同的加工生产线进行产品加工,实现了一机多用,一台上料机供应多条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刮板传送带外部还设置有密封壳体,将刮板传送带及原料均包裹在壳体内部,密封性能好,灰尘不易挥发,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所述中转仓内部设置有红外线探头,所述红外线探头连接在单片机上,所述单片机与第一输送机的电机及第二输送机的电机分别相连接,当红外线探头检测到中转仓内的原料达到设定标准时,第一输送机和第二输送机的电机均停止送料,经过一段时间中转仓内的原料下降到一定位置时,电机开始运转继续送料,自动控制实现自动上料;每个所述下料口处均设置有气动阀门,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不同的下料口处的气动阀门,来实现对不同生产线的原料供应。
本实用新型每个输送机均采用电机自动上料,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机械化程度高,并且采用刮板传送带传送原料,传送装置稳定,不易损坏,且运输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为:1、原料仓;2、第一输送机;3、搅拌桶;4、冷却仓;5、出料管;6、储料仓;7、第二输送机;8、中转仓;9、下料口;10、气动阀门;11、第三输送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自动上料机,包括原料仓1、与原料仓相连接的进行原料输送的第一输送机2、设置在第一输送机出料口与第一输送机相连接的搅拌桶3、与搅拌桶通过输送管相连接的冷却仓4、设置在冷却仓下端的出料管5、与出料管相连接的储料仓6、与储料仓相连接的第二输送机7以及与第二输送机的出料口相连接的中转仓8,所述中转仓的下端设置三个下料口9,在每个下料口处均设置气动阀门10,所述每个下料口均连接一个第三输送机11,每个第三输送机均连接至不同的加工生产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市亿达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新乡市亿达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56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