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6909.9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7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浦;段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精诚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7/52 | 分类号: | H01H37/52;H01H37/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伍见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温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控器,尤其涉及一种直杆插入式温控器。
背景技术
温控器(Thermostat)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或是通过温度保护器将温度传到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发出开关命令,从而控制设备的运行以达到理想的温度及节能效果,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种类的温控器应用在家电、电机、制冷或制热等众多产品中。
通常,温控器内部设置有可控制外接电热回路导通或断开的触点对,一般的,动触点通过导电片和串联在电热回路中的接线端子实现电连接,在初始状态下,若外接电热回路是导通的,此时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通,当温度升高,双金属片反向突跳时,双金属片会推动瓷杆顶开动触点,此时,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电热回路断开,从而起到温控保护的作用。目前的温控器调温精度不高,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温控器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温控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提高调温精度,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包括底座、感温金属底板、引出端、感温铜管、合金丝、调温螺母和位移量放大系统,
所述感温铜管为中空结构,所述合金丝穿过所述感温铜管内部,合金丝的一端与感温铜管一端紧固在一起,所述感温铜管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感温金属底板上,所述合金丝另一端连接调温螺母,调温螺母设置在温控板组上部;
其中引出端为多个,多个引出端并列的设置在底座一侧内部的凹槽内;
位移量放大系统包括两端设置在底座上的温控板组、设置在温控板组一端下部的支撑杆,温控板组的另一端下部设置有大动簧片组,其中支撑杆与温控板组的接触点为支点,调温螺母与温控板组的接触点为动力点,大动簧片组与温控板组的接触点为阻力点。利用杠杆原理实现位移量的放大,保证调温精度。
具体的,前述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在感温金属底板上设置有复位杆,其中复位杆一端与感温金属底板上的蝶形双金属片相接处,复位杆右侧设置有弯接线片组,其中弯接线片组一端设置在复位杆中部,与弯接线片组另一端下部对应位置设置有小接线片组。
具体的,前述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所述复位杆后部设置有大动簧片组,所述大动簧片组一端设置在所述复位杆中部,所述大动簧片组另一端下部对应位置设置有中接线片组。
具体的,前述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所述引出端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一组,对称的设置在底座一侧的两边。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直杆插入式温控器,在不增加内部部件的情况下设置位移量放大系统,有效地保证调温精度,提高调温效率,并且多个引出端形成不同的接线模式,在保证调温效果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超温保护装置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直杆插入式温控器超温保护装置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位移量放大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储能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调温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感温铜管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旋钮,2.接线螺钉,3.调温螺母,4.引出端,5.螺母,6.温控板组,7.支撑杆,8.长接线片组,9.弯接线片组,10.小接线片组,11.感温铜管,12.合金丝,13.盖板,14.大动簧片组,15.中接线片组,16.底座,17.铆钉,18.蝶形双金属片,19.复位杆,20.感温金属底板,21.安装板,22.储能簧片,31.支点,32.动力点,33.阻力点,34.铜管翻边,35.铜管起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精诚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精诚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69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