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弯健身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1300.0 | 申请日: | 2014-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4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梁甲臣;鞠荣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甲臣 |
主分类号: | A63B23/04 | 分类号: | A63B23/0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雷立康 |
地址: | 043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健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弯健身车。
背景技术
三弯车是专门针对中老年人、肥胖群体、伏案久坐的专家学者和下肢康复人员设计的一款健身器材,使用者通过使用三弯车可以活动人体下肢的根弯、膝弯和脚弯,达到舒展下肢筋骨、强健三弯关节、活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健身壮体的效果。
公开号为CN20096037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三弯健身凳,该技术介绍的三弯健身凳可使人体的大腿根弯、膝弯和脚弯得到较好的活动,但是当使用者使用该三弯健身凳时,台面板的翻转角度只能由原来的180°变为70°左右,不能使大腿膝弯得到充分的活动,且存在台面板下落时与前支架发生硬碰撞、各零部件之间连接处摩擦力大和使用时不安全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三弯健身凳存在台面板的翻转角度只能由原来的180°变为70°左右、台面板下落时与前支架发生硬碰撞、各零部件之间连接处摩擦力大和使用不安全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三弯健身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三弯健身车,包括台面板、支撑机构和拉板机构,其中:所述支撑机构的前支架和两个后支架的上端与台面板下端面设置的托板铰接在一起,拉板机构的前拉板轴设在前支架下部设置的轴套a中,拉板机构的两个后拉板轴分别设在两个后支架下部设置的轴套b中,两个水平调节件a设在台面板的前端与支撑机构的前轮轴之间,计数器设在台面板后部的中间,计数器外壳设在台面板后部下端面上,水平调节件b设在计数器外壳与支撑机构的后轮轴之间;两个脚踏板设在台面板前端且垂直向上,在两个脚踏板之间设有向前开口的“U”型口,两个脚踏板的立板架之间设有担轴,担轴的中部设有胶套;底板设在前支架的中下部,两个“U”型簧板的一端与底板连接,两个“U”型簧板的自由端设有胶垫。
所述台面板的后端设有手把,手把上设有数个调节杆孔,调节杆设在调节杆孔中,台面板后部的上端面上对称设有凸台,台面板前部设置的孔上设有编绳。
所述支撑机构由一个前支架、两个后支架、前轮轴、前轮、后轮轴和后轮组成,前支架的下端设在前轮轴上,前轮轴的两端设有两个前轮,两个后支架的下端设在后轮轴上,后轮轴的两端设有两个后轮。
所述脚踏板由橡胶齿板、立板、立板架和后盖组成,橡胶齿板设在立板的后板面上,立板的前板面与立板架后面连接,立板架上设有两个担轴孔,后盖盖在立板架上,两个脚踏板的下部通过脚踏板轴设在台面板前端的两边。
所述水平调节件a由连接件a和无弹性的长绳构成,连接件a设在无弹性的长绳的一端;水平调节件b由连接件b和橡胶管构成,连接件b设在橡胶管的一端。
所述后轮轴上设有两个与脚底曲面相符的脚心踏板。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①在两个脚踏板之间设有向前开口的“U”型口,两个脚踏板的立板架之间设有装有胶套的担轴,使台面板的翻转角度由原来只能翻转为70°左右变为可翻转90°,从而使使用者的大腿膝弯得到充分的活动;在前支架的中下部设有两个“U”型簧板(14),并且在两个“U”型簧板的自由端设有胶垫,当台面板翻转到90°时,担轴的胶套碰撞设有胶垫的“U”型簧板,使台面板下落时与前支架的硬碰撞变为弹性碰撞。
②在台面板的后端设有调节杆,可以满足不同身高人群的需求;在台面板后部的上端面上对称设有凸台,台面板前部设置的孔上设有编绳,使用时舒适美观。
③在脚踏板上设有橡胶齿板,使用者双脚不易滑出。
④在台面板的前端与支撑机构的前轮轴之间设有两根无弹性的长绳,在计数器外壳与支撑机构的后轮轴之间设有弹性橡胶管,使台面板安全稳定。
⑤在后轮轴上设有两个与脚底曲面相符的脚心踏板,更实用安全。
⑥相对运动的各部件之间改为滚动轴承,降低了摩擦噪声,延长了三弯车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拉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甲臣,未经梁甲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13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