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铁限界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2201.4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2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高辉;姜永飞;吕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日恒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0 | 分类号: | G01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 11389 | 代理人: | 李朝辉 |
地址: | 1026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限界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限界测量装置,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限界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地铁的高速发展也衍生出各种潜在的商机和产品,例如隧道内安装的各种媒体终端、商业通讯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电缆支架、安防设备等。这些安装在地下区间的隧道侧壁上的终端设备,安装时必须满足《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中规定的设备限界要求。由于隧道区间连贯绵长,隧道环境各异,如果限界测量工作不到位,设备就有侵入设备限界的风险,从而有可能对行车及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现有设备限界测量装置较少且测量方式单一,多数采用人工测量,测量难点有以下四方面:一、测量基准点(轨道坐标中心线)难以捉摸和把控,由此造成测量误差偏大;二、人为因素过多干扰测量过程,几个有误差的测量结果累加,必然加大了最终的测量误差;三、效率低下,每次运输、组装、测量及拆除均需4-5人,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测量的数据偏少;四、接触轨、疏散平台等测量障碍物有一定的高度,常规限界测量装置在实际测量中会与接触轨、疏散平台等相关设备产生空间上的冲突。另外少数一些先进智能的限界测量装置价格昂贵,并且测量操作过于高深、复杂,不具备规模化推广及普适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合理、测量误差小、测量效率高且经济实惠的地铁限界测量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地铁限界测量装置,包括支撑部件、第一测量部件、第二测量部件和第三测量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导轨连接的滑轮;所述第二测量部件垂直设置在支撑部件顶部的左端;所述第三测量部件水平设置在第二测量部件的顶部,且一端贯穿于第二测量部件的预留孔内;所述第一测量部件垂直设置在第三测量部件另一端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部件与支撑部件之间还设置有地角角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测量部件和地角角件均设置有两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测量基准点位于支撑单元静态时的水平中心线上,此基准线在设计支撑单元时已标识出,测量时不会因支撑单元移动而位置变化,提高了测量精度;2.成功规避了接触轨、疏散平台等影响限界测量工作的障碍物,提高了设备的适用性;3.整体结构合理,携带方便,组装快捷、简单,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4.价格实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支撑部件;2-第一测量部件;3-第二测量部件;4-第三测量部件;5-滑轮;6-地角角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地铁限界测量装置,包括支撑部件1、第一测量部件2、第二测量部件3和第三测量部件4;所述支撑部件1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导轨连接的滑轮5;所述第二测量部件3垂直设置在支撑部件1顶部的左端;所述第三测量部件4水平设置在第二测量部件3的顶部,且一端贯穿于第二测量部件3的预留孔内;所述第一测量部件2垂直设置在第三测量部件4另一端的上方。
其中,所述第二测量部件3与支撑部件1之间还设置有地角角件6;所述第二测量部件3和地角角件6均设置有两组。
本实用新型的地铁限界测量装置,其优点有:1.测量基准点位于支撑单元静态时的水平中心线上,此基准线在设计支撑单元时已标识出,测量时不会因支撑单元移动而位置变化,提高了测量精度;2.成功规避了接触轨、疏散平台等影响限界测量工作的障碍物,提高了设备的适用性;3.整体结构合理,携带方便,组装快捷、简单,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4.价格实惠。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日恒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金日恒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22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