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临床鼻饲喂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5025.X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4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栗占捧;郭首兵;吕玉先;任雪梅;岳美姣;陈颖;李盼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栗占捧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7000 河南省濮***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床 鼻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床鼻饲喂药装置。
背景技术
鼻饲即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输注食物、水分和药物,以维持病人的营养治疗的技术,适用于不能由口进食者,如口腔疾患、口腔手术后、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某些手术后或肿瘤病人;不能张口的病人,如昏迷、破伤风、早产儿及病情危重的病人和拒绝进食的病人,目前,临床上通过胃管供给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流质食物,在给病人服用口服药物时,则需要将药物碾碎溶解后,再用注射器抽吸推入胃管,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给医务人员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难度,而且经过多次转移的药物的安全性难以保证,专利号为201220319643.9公开了一种鼻饲给药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鼻饲管和接座,在鼻饲管根部设有软管,软管外侧设有弹力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给病人经胃管服用口服药物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但是这样的鼻饲给药器并不能解决药物经过多次转移后的准确剂量和安全性,而且通过注射器的抽吸推入胃管中时推注费力,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药物的给药速度的均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鼻饲喂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一种临床鼻饲喂药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下端设有鼻饲管接入口,所述鼻饲管接入口外设有胶盖,所述胶盖与鼻饲管接入口压合,所述桶体上端设有半盖,所述半盖与桶体螺合,所述半盖顶端为拱形橡胶顶,所述桶体内壁靠近顶端设有药品粉碎器,所述药品粉碎器包括药片槽、中空管道和碾磨器,所述碾磨器设于中空管道内部,所述中空管道一端与药片槽连接,另一端与桶体连接,所述碾磨器尾端与旋钮连接,所述旋钮与桶体内的中空管道连通,所述药片槽的底部设有微孔,所述药片槽与中空管道连接处设有螺孔,所述药片槽与碾磨器螺合。
优选的,所述桶体分为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为真空层。
优选的,所述碾磨器的顶端设有尖刺。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容量为100-200ml。
优选的,所述碾磨器的顶端1mm及尖刺为玛瑙材质。
优选的,所述碾磨器前端1-2cm处上设有纳米银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计,将药物加入药片槽中,将桶体和半盖螺合,旋动旋钮,用碾磨器将药物粉碎后,药品粉末进入桶体内,加入温水混匀,连续按压拱形橡胶顶就可以均匀的将药物通过鼻饲管送至体内,对病人进行治疗,简单省力,可以避免药物在多次转移过程中的损耗和污染问题,通过整个手掌的向下施力,避免了用注射器注入时的施力不均匀带来的给药过程辛苦进而引起的烦躁情绪,也不利于把握好给药的节奏和速度,给病人带来痛苦,所述桶体分为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为真空层,减少热传导,保证给药过程中的恒温,避免给药过程较长时,较低温度的药物进入胃中,引起不适,所述碾磨器的顶端设有尖刺,使研磨难度降低,也使药物粉碎更加彻底,所述桶体的容量为100-200ml,考虑到鼻饲给药的一次最大用量,合理控制好药物稀释的体积,不用担心给药体积大给人体造成的负担,所述碾磨器的顶端1mm及尖刺为玛瑙材质,玛瑙的耐压强度高、耐酸碱,研磨后不会有任何乳钵本体物质混入被研磨物中,所述碾磨器前端1-2cm处上设有纳米银涂层,具有杀菌抗菌的作用,在沾染药物后,清洗消毒后可以放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临床鼻饲喂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碾磨器的放大主视图。
其中:1—桶体,2—鼻饲管接入口,3—胶盖,4—半盖,5—拱形橡胶顶,6—药品粉碎器,7—药片槽,8—中空管道,9—碾磨器,10—旋钮,11—微孔,12—螺孔,13—内层,14—外层,15—真空层,16—尖刺,17—纳米银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栗占捧,未经栗占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50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