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控电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5844.4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汤勇;庞佳;向林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新韶光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1/02 | 分类号: | H05B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4113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可控电加热管。
背景技术
通常电热管典型结构一般由绝缘子、封口材料、引出棒、填充料、电热丝、金属护套管、接线端等部分组成。但通常的加热管只是简单地对液体进行加热,并不对加热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进行控制。这样缺点显而易见:加热时间、温度不能控制,造成加热过度,液体可能被烧干造成加热管干烧,甚至损坏加热管;液体加热温度过高,能耗过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可控电加热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可控电加热管,包括导线1、电热管2、继电器3,所述可控电加热管还包括控制模块4以及温度传感器5;所述导线1用于接通电源,所述导线1连接控制模块4,所述控制模块4的设置有调节温度和时间的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5为热电偶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5包含测量端501,所述测量端501必须被要加热的液体淹没;
所述可控电加热管的电路结构包括火线(高电位)输入端7,零线(地线)输入端6;所述输入端6和火线输入端7和零线输入端6由导线1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4必须与火线(高电位)输入端7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4包括第一参考电压输入端401、第二参考电压输入端402、温度传感器信号输入端403、第一温度控制开关405、第二温度控制开关406、第一比较器407和第二比较器408、计时模块409、逻辑输出模块410以及输出端404;所述第一参考电压输入端401和所述第二参考电压输入端402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比较器407和所述第二比较器408的正向输入端;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电压信号由输入端403通过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开关405和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开关406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比较器407和所述第二比较器408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器407、所述第二比较器408和所述计时模块409的输出信号输入 给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逻辑输出模块410的输出信号通过所述输出端404输出;
所述第一温度控制开关405和所述第二温度控制开关406为机械开关,可以手动设置;
所述控制模块中还包括计时模块409,所述计时模块409为简单的机械计时结构,输出电信号;
相对于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所述第一比较器407、所述第二比较器408和所述计时模块409输入给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信号之间为逻辑“与”的关系,即:只要所述第一比较器407、所述第二比较器408和所述计时模块409它们任意一个输出为低电平,它们输出信号就可使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的所述输出端404通过继电器3控制电热管2停止加热;
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为普通的逻辑电路即可;所述逻辑输出模块410为3输入与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控电加热管,可以对加热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控制。提高了加热的效率,满足不同加热温度的需求,节约能耗,且实现方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控电加热管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可控电加热管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可控电加热管电路结构中控制模块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完整地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控电加热管管外观示意图。该加热管包括导线1、电热管2、继电器3、控制模块4以及温度传感器5。
工作过程具体为:导线1接通电源,调节控制模块4的温度和时间设置,调节控制模块4通过控制继电器3给加热管2供电开始加热。同时温度传感器5的测量端501必须被要加热的液体淹没,以便测量温度。如果加热温度或时间达到预设的要求,加热停止。这里的温度传感器5为热电偶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可以将温度转换为电压信号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新韶光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新韶光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58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