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6896.3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任旭林;罗荣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中科倍特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128 | 分类号: | G02B5/128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01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铝 折射率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光材料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背景技术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广泛应用于反光材料及道路标线等场合,折射率在1.90~2.21之间,主要由氧化钛、氧化钡和二氧化硅等组成。若单纯应用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则反光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仅适用于逆反射系数要求不高的部分道路或产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玻璃微珠表面进行镀铝处理,以增加逆反射效果。部分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在反光油墨、服装、饰品等领域,有着独特的应用,起到反光、警示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植珠时珠子呈随意分布,使得未镀铝的玻璃微珠面无法全部朝上,逆反射系数大为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工艺简单、镀铝面积完整的全镀铝玻璃微珠流动性好和产品合格率高的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它包括玻璃微珠本体和镀铝层,所述的镀铝层完全覆盖于玻璃微珠本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的玻璃微珠本体的折射率为1.90~2.21。
所述的镀铝层的厚度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通过涂布机涂布厚度的控制,以及贴合压力、温度的调整,可以很方便地控制所需要的玻璃微珠的沉降深度,操作简单。
2、由于复合植珠树脂为水溶性树脂,易溶于水,可以很方便地将镀了铝的玻璃微珠从基材上分离出来,且表观不会受到伤害,保证了镀铝玻璃微珠的质量,生产的全镀铝玻璃微珠流动性好和产品合格率高。
3、全镀铝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应用时,珠子表面都镀有铝,因此只需将露在外面的珠子的镀铝部分,通过特殊的物理或化学处理去除,加工的产品逆反射系数大幅提高,反光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未镀铝的玻璃微珠植珠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次镀铝的玻璃微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复合植珠树脂层B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去除植珠树脂层A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二次镀铝的玻璃微珠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全镀铝后的玻璃微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玻璃微珠本体,2-镀铝层,3-基材A,4-植珠树脂层A,5-基材B,6-植珠树脂层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6所示,一种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它包括玻璃微珠本体1和镀铝层2,所述的镀铝层2完全覆盖于玻璃微珠本体1的外表面上。
所述的玻璃微珠本体1的折射率为1.90~2.21。
所述的镀铝层2的厚度为
一种全镀铝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植珠:如图1所示,在基材A3的一面上用涂布机涂上植珠树脂层A4,50~160℃烘干,将步骤1所得的玻璃微珠本体1粘附在植珠树脂层A4上;
S2、一次镀铝:如图2所示,对步骤S2所得的玻璃微珠本体1进行喷溅镀铝,使玻璃微珠本体1未沉降在植珠树脂层A4内的部分粘附镀铝层2;
S3、复合:如图3所示,在基材B5的一面上用涂布机涂上植珠树脂层B6,50~160℃烘干后,将涂有植珠树脂层B6一面与镀铝层2复合在一起,使玻璃微珠本体1嵌入植珠树脂层B6;
S4、剥离并进行二次镀铝:如图4和图5所示,将基材A3剥除,使玻璃微珠本体1未镀铝的玻璃微珠面露出,再次进行溅射镀铝,形成完全覆盖的镀铝层2;
S5、除去植珠树脂层B6:如图6所示,将基材B5和蒸镀后的玻璃微珠用水常压下冲洗30秒左右,使植珠树脂层B6溶解于水,多次清洗澄清后,滤出玻璃微珠,放入烘箱处理,50~200℃干燥,得到全镀铝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在S1步骤之前还包括一个筛选玻璃微珠本体1的步骤:根据要求对玻璃微珠本体1进行筛选,粒径范围为15μm~115μm,大小粒径之差为5μm~15μm的玻璃微珠,并保证符合前述要求的玻璃微珠本体1占总份额的85%以上。
所述的植珠树脂层B6为水溶性植珠树脂,水溶性植珠树脂可以是丙烯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中科倍特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中科倍特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68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音器
- 下一篇: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