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纤直放站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8668.X | 申请日: | 2014-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78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向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COMLAB(北京)通信系统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9 | 分类号: | H04B10/079;H04B10/291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张良 |
地址: | 100049 北京市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直放站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纤直放站的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直放站检测仪。
背景技术
光纤直放站主要由近端机、光纤、远端机(覆盖单元)几个部分组成。近端机和远端机都包括射频单元(RF单元)和光单元。无线信号从基站中耦合出来后,进入近端机,通过电光转换,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从近端机输入至光纤,经过光纤传输到远端机,远端机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进入RF单元进行放大,信号经过放大后送入发射天线,覆盖目标区域,机车台(移动台)便可接收到车站台发射的无线信号。上行通道是,远端机通过无线方式接收机车电台发射的无线信号,远端机通过低噪声放大后,调制到光信号上,通过光缆送到近端机,近端机解调出射频信号,再耦合给车站电台。近端机和远端机不在同一个机房安装,测试时,要分别到近端机机房和远端机机房测试,这两个机房一般相距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光纤直放站涉及技术因素较多,包含光、电、射频等多领域。在检测时需要近十种专业单项检测仪表,例如电源、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光源、光功率计等。现有的便携式直放站检测仪是将射频信号源、接收机、光功率计及光接收机等多种仪器的堆积,只解决了仪表不变携带的问题,结构复杂,测试时,需输入光、射频等诸多参数,操作复杂,专业性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直放站检测仪,以解决上述检测仪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纤直放站检测仪,包括:
ARM处理器、分别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的两个射频模块,和两个光纤接头,两个所述射频模块各自与一个所述光纤接头连接;两个所述光纤接头分别用于连接上、下行光纤,检测光强度和调制的射频信号强度;
衰减器、耦合器和与所述耦合器连接的两个射频接头,所述ARM处理器、所述衰减器和所述耦合器依次连接;两个所述射频接头分别用于检测输入到检测仪的射频信号强度和向外发射射频信号。
进一步:两个所述射频接头为N型接头。
进一步:两个所述射频模块的型号分别为RFOT1310和RFOT1550。
进一步:所述光纤接头的类型为FC/APC。
进一步:还包括:显示器和按键,分别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检测仪的检测。
进一步:还包括:环境传感器,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用于检测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进一步:所述环境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还包括:存储器,与所述ARM处理器连接,用于存储检测数据。
进一步:所述存储器为存储卡。
进一步:所述ARM处理器还设有PC接口,用于与PC机连接,将数据导出至所述PC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ARM处理器作为中心芯片,检测时用随机配好的光纤和射频馈线连接待测设备即可实现检测,结构简单,测量参数只输入一次,或不用输入直接采用默认值,操作简便。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与现有便携式检测仪相比,具有更高的集成度。
3、本实用新型测试一套直放站相关参数只需要3分钟左右。
4、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驻波比和场强功能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可选实施例中光纤直放站检测仪的结构框图;
图2是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光纤直放站检测仪的结构框图;
图3是可选实施例中显示器和按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说明性实施例中的一种光纤直放站检测仪,包括:ARM处理器1、分别与ARM处理器1连接的两个射频模块、两个光纤接头、衰减器6、耦合器7和与耦合器7连接的两个射频接头,两个射频模块各自与一个光纤接头连接;ARM处理器1、衰减器6和耦合器7依次连接。
两个射频模块分别为第一射频模块2和第二射频模块3,两个光纤接头分别为第一光纤接头4和第二光纤接头5,分别用于连接上、下行光纤,检测光强度和调制的射频信号强度。
两个射频接头分别为第一射频接头81和第二射频接头82,第一射频接头81用于检测输入到检测仪的射频信号强度,包括检测下行和上行输出信号强度;第二射频接头82可以向外发射射频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OMLAB(北京)通信系统设备有限公司,未经COMLAB(北京)通信系统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86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