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弃铜管收集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2411.7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东;徐峰;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00 | 分类号: | B62B3/00;B07B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23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 铜管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管的生产和回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即时收集厂区报废铜管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铜管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或者机器故障,造成铜管生产质量不达标,形成了大量的废弃铜管。因为铜管本身的型号和形状有多种多样,普通的废料收集箱将废弃的直管和弯管存放在一起,在对废弃的铜管进行再利用是,直管和弯管容易纠结在一起,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储物空间,不方便统一的清理和筛选。由于废弃的铜管本身上具有操作失误时产生的铜屑,普通的废料收集箱无法将这些铜屑筛选开来,在搬运和清理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的铜屑的浪费,浪费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厂区底面的清理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收集,节省空间,利用筛选的即时废弃铜管收集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废弃铜管收集车,所述的废弃铜管收集车为矩形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万向滚轮,壳体的侧方设有旋转轴连接有推杆结构,所述的壳体内设有两道筛网层,所述的筛网层将壳体内部自上而下分隔成直管收集仓、弯管收集仓和铜屑收集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直管收集口,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弯管收集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铜屑排放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直管收集口由四块倾斜安装的封板构成,四块封板的中部设有直管进料口,所述直管进料口的垂直高度低于壳体顶部10-15cm;通过四块倾斜的封板构成的直管进料口结构,操作人员经废弃的直铜管投入到直管收集口中,直通管由于重力作用之间滑落的直管进料口下的直管收集仓中,省时省力,收集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直管收集仓的筛网层上设有插槽结构,所述的插槽结构内活动连接有分隔板结构,所述分隔板的顶部为尖锥形顶部;直铜管在进入直管收集仓中,垂直掉落到分隔板结构上,通过分隔板结构将直铜管分流到直管收集仓的两侧,方便预留出中间的进料空间,有利于直铜管在直管收集仓的统一存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弯管收集口为倒置的锥形的收集口,所述的弯管收集口的底部通过旋转轴固定连接在壳体上,所述弯管收集口的内侧设有弯管进料口连通弯管收集仓;通过拉开侧方的倒锥形的收集口结构,弯铜管通过倾斜的弯管收集口侧壁,经过中间的弯管进料口到达底部是弯管收集仓中,操作简单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的侧方设有物料清理口,所述的物料清理口上设有活动的开合门;通过物料清理口方便将壳体内存放的物料清理出来,操作简单,方便铜管的再次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废弃铜管收集装置底部安装的滚轮结构,方便在厂区内即时收集废弃铜管,移动和搬运方便;同时通过壳体内几个不同的铜管收集仓,方便收集不同形状的铜管,方便筛选和分类,节省废弃铜管的存放空间;同时对于废弃铜管上产生的铜屑通过筛网结构进行收集,废弃的铜屑沉积到底部的铜屑收集仓中,通过铜屑排放口进行排放和收集,清理方便,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物料清理口结构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管收集仓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弯管收集口结构简图;
其中,1 壳体,2 直管收集仓,3 弯管收集仓,4 铜屑收集仓,5 万向滚轮,6 推杆结构,7 直管收集口,8 弯管收集口,9 铜屑排放口,10 分隔板结构,11 弯管进料口,12 筛网层,13 直管进料口,14 封板,15 旋转轴,16 开合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一种废弃铜管收集车,所述的废弃铜管收集车为矩形的壳体1,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万向滚轮5,壳体1的侧方设有旋转轴连接有推杆结构6,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两道筛网层12,所述的筛网层12将壳体1内部自上而下分隔成直管收集仓2、弯管收集仓3和铜屑收集仓4,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直管收集口7,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弯管收集口8,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铜屑排放口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联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24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坪研磨机研磨头及其工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UV固化3D打印制品的抛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