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运动鞋鞋底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2755.8 | 申请日: | 2014-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4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陈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连生 |
主分类号: | A43B13/14 | 分类号: | A43B1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动鞋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运动鞋鞋底。
背景技术
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大部分人均以脚后跟外侧先着地,然后脚后跟做出外翻动作使脚后跟内侧及至整个后跟着地,继而增大后跟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散降低地面对脚部的强大冲击力。由此可知,在触地初期脚后跟的外翻动作很重要。但是外翻动作同样不宜过大,假若过大则会造成后续脚步动作如后跟着地向中足或前掌着地过渡阶段所必需的内翻动作难以有效完全做出。因此,在触地后的过渡阶段,脚后跟的抗外翻过度的控制功能也极其重要。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鞋底结构尤其是后跟部分内侧面和外侧面一般都是垂直于下底面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上述动作的作用几无益处。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在脚后跟触地初期帮助后跟顺利完成外翻动作,并在后跟着地向中足乃至前掌着地的过渡阶段控制脚后跟的过度外翻,大大提升鞋底的平稳性。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运动鞋鞋底,包括后跟部分,所述后跟部分包括上表面、下底面、内侧面和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面在靠近上表面一端设有倾斜部,所述内侧面在靠近下底面一端设有内凸部。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部高度是所述后跟部分整体厚度的30%~50%;所述倾斜部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所述鞋底后跟部分纵轴线向外侧倾斜30~45°。
进一步地,所述内凸部外表面为斜面,其最大宽度靠近下底面一端;所述最大宽度是6~9mm;所述内凸部高度是所述后跟部分整体厚度的30%~70%。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上还设有高出上表面2~5mm的上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运动鞋鞋底的后跟部分由于在外侧面上设置倾斜部,且倾斜部是相对于后跟部分纵轴线向外侧倾斜30~45°,如此结构在倾斜部受力后发生变形,赋予脚后跟一个向内侧方向的反弹力并储存部分运动能量,在去力后帮助脚后跟快速完成外翻动作并反馈能量给脚部,从而降低地面对脚后跟的冲击力,提高鞋底的能量反馈值。另外,该运动鞋鞋底的后跟部分由于在内侧面上设置内凸部,且最大宽度6~9mm设在靠近下底面一端,有效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强鞋底后跟内侧的侧向支撑力。再加上内侧面上高出上表面2~5mm的上凸部结构,使得鞋底后跟部分的侧向支撑力作用更明显,鞋底的平稳性和保护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包括后跟部分1,所述后跟部分1包括上表面10、下底面20、内侧面30和外侧面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面40在靠近上表面10一端设有倾斜部41,所述内侧面30在靠近下底面20一端设有内凸部31。所述倾斜部41高度是所述后跟部分1整体厚度的30%~50%。所述倾斜部41的倾斜角度是相对于所述鞋底后跟部分纵轴线向外侧倾斜30~45°。所述内凸部31外表面为斜面,其最大宽度靠近下底面20一端。所述最大宽度是6~9mm。所述内凸部31高度是所述后跟部分1整体厚度的30%~70%。为增强鞋底内侧向支撑力,在所述内侧面30上还设有比上表面10高出2~5mm的上凸部32。
外侧面40上设置的倾斜部41能够很好地帮助脚后跟顺利完成外翻动作,并赋予脚部更高的能量回馈;内侧面30上设置的内凸部31和上凸部32结构则能够很好地控制脚后跟外翻动作的程度,增强内侧向的支撑力作用,防止在运动中脚后跟发生拐脚,帮助脚后跟从后跟着地向中足乃至前掌着地安全顺利过渡,提高该运动鞋鞋底的平稳性和保护性。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连生,未经陈连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2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