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身电泳的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4643.6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5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3/12 | 分类号: | C25D13/12;C25D17/08;C25D1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江怀勤;吴兰柱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身 电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身电泳的吊具
背景技术
电泳是车身防腐,提高车身使用寿命的重要工艺。电泳质量的优劣与车体的输送形式密切相关。目前,在卡车电泳中广泛使用的输送方式是程控自行小车输送,而该输送方式必须配合车身吊具才能保障车身涂装。
如图1-2所示,目前普遍用于车身电泳中的吊具为固定的吊架11结构。输送过程中,卡车车身首先固定在滑橇上,然后,滑橇将车身送入吊具内部后撤出,车身直接与吊具固定。电泳过程中,固定有车身的吊具通过链条与程控小车连接,随着程控小车的前进、上升、下降在各槽体间进行输送。
使用上述传统吊具,车身底面垂直向下,受到车身底板阻力的影响,车身进槽时间较长,出槽时,车身内部槽液由于底板阻挡,出水阻力大,时间长,槽液不易排出,导致沥水时间增加,生产节拍较慢,一般为4分钟/每台。同时,车身入槽时与槽液的接触面积大,车身所受浮力较大,使得车身漂浮晃动严重。车身入槽后,内部空气需及时排出,才能保证车身与槽液接触进行电泳。对于无天窗车型,车顶封闭,大量空气被挤压向上到车顶内部形成气囊,导致此处没有电泳槽液与车身充分接触,局部没有电泳漆膜,造成整体电泳效果较差。
另外,在电泳过程中,滑橇将车身运输到吊具内部后便撤出,车身需要重新固定在吊具上,对于不同车型,需要相应的调整吊具结构,以满足车身固定的要求。因此,在传统技术中,较难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影响生产效率,也会增加工装开发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翻转的用于车身电泳的吊具,以解决传统吊具结构造成的车身电泳效率低、质量较差的问题,并且该吊具能够应用于多车型共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车身电泳的吊具,包括吊架和承载车身的滑撬,所述吊架包括外吊架和内吊架,所述外吊架与所述内吊架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所述滑橇位于所述内吊架的里面,与所述内吊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吊具上有对内吊架和滑橇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为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位于外吊架的纵梁上。
优选地,所述滑橇上设有与内吊架连接的平板,所述内吊架的底面上有与所述平板相对应的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滑橇通过插销固定在所述内吊架上。
优选地,所述内吊架上设有翻转把手,所述翻转把手固定在所述内吊架的纵梁上。
优选地,所述翻转把手焊接在所述内吊架的纵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车身电泳的吊具包括外吊架、内吊架和滑橇。其中,内吊架与外吊架通过铰接方式连接,滑橇可固定在内吊架上。电泳过程中,首先将车身固定在滑橇上,滑橇承载车身进入吊具内部后,将滑橇固定在内吊架上,借助内吊架纵梁上的翻转把手,使得内吊架和带有车身的滑橇一起翻转,翻转90度后,通过安装在外吊架上的限位机构对翻转后的内吊架进行限位,使其在翻转轨迹的末端保持稳定。然后,翻转后的吊具通过链条与程控小车连接,随着程控小车的前进、上升、下降在各电泳槽体间进行输送。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具可实现车身的翻转,使得电泳过程中车身前部竖直向下,由于车身前部挡风玻璃和后围后风窗没有阻挡,所以车身入槽时阻力小,可较快入槽,出槽时槽液可顺利通过前挡风玻璃的空洞靠重力流出,沥水时间大大缩短,经时间测算生产节拍可提高到2.5分钟/台。车身入槽时,内部空气受到槽液挤压上行,由于后风窗处没有阻挡,空气可以顺利排出,使得电泳槽液可重复与车身内部接触发生电泳反应,电泳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由于滑橇作为吊具的活动模块与吊具一起进出槽体,不同车型只需要与滑橇固定好,不需要对吊具结构进行更改,因此便于多车型生产线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电泳吊具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泳吊具结构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泳吊具翻转90度后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泳吊具翻转前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46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