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4804.1 | 申请日: | 2014-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4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林立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津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2 | 分类号: | H01R13/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防护 插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接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
背景技术
如图3所示,为市场上较常见的一种插接件,包括插件1和接件2,其中插件1包括固定件11和固定设置于固定件11上的若干插接针12,固定件11包括呈L型一体设置的定位部111和连接部112,所述若干插接针12均匀固设于连接部112上;所述接件2包括外壳21和置于外壳21内的多个空腔22,外壳21设有与定位部111相互锁定配合的锁定扣,插接件2与空腔22一一对应且一个插接件2嵌设于一个空腔22内,空腔22沿插接针12插接方向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外壳21上设有若干个散热口23,每个散热口23导通连接一个空腔22。
插接件2简单地实现了插件1和接件2的插接功能,但仍然存在以下两种不足:1.其散热口的设置虽然能够对插接针12进行散热处理,但也导致了灰尘或水等容易从此处渗流进入空腔内,影响插接针12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2.其空腔22的插接口一般与插接针12大小形状相适配,但是由于外壳21为注塑成型的,存在热胀冷缩的变形可能性,时常导致插接件2与空腔的开口处的配合不够牢固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可以提高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增加插件和接件之间连接的牢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包括插件和接件,其中插件包括固定件和固定设置于固定件上的若干插接针,固定件包括呈L型一体设置的定位部和连接部,所述若干插接针均匀固设于连接部上;所述接件包括外壳和置于外壳内的多个空腔,外壳设有与定位部相互锁定配合的锁定扣,插接件与空腔一一对应且一个插接件嵌设于一个空腔内,
所述空腔用于供插接针插接的开口处设有导向块,导向块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朝向插接针的一侧均设有引导插接针插入的缺口,第一导向块的缺口和第二导向块的缺口均与空腔导通连接,
空腔包括导通的安设部和散热部,安设部为插接针置于空腔内所占的空间,所述散热部为空腔内除安设部以外的空间,
空腔用于供插接针插接的开口处的面积大于插接针和导向块的横截面积之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现有技术中直接空腔与插接针相适配的方式,更改为将插接针设置在两个导向块之间,由于插接针是较为细小的部件,所需的散热空间无需太大,而空腔与导向块的设置,可足够保证插接针的散热,无需像现有技术的插接件那样额外设置散热开口,只需利用空腔内的剩余空间(即散热部)来保证插接针的散热,提高插接针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从而提高整个插接件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性能;通过导向块的作用,能够增加插件和接件之间连接的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每个空腔的开口处均设有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各个空腔的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沿同一直线均匀分布,所述空腔的开口处呈方形结构设置,导向块呈方形结构设置,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置于方形开口处的两对称侧边的中间部位,空腔的横街面积大于插接针的横截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和空腔的设置,使得插件和接件在插接配合时足够简单方便,此外,将导向块置于中间部位,那么空腔的开口处处导向块以外的部位就形成散热口,结构简单,散热性能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实施例的装配结构图;
图4为现有技术插接件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散热式防护型插接件2,包括插件1和接件2,其中插件1包括固定件11和固定设置于固定件11上的若干插接针12,固定件11包括呈L型一体设置的定位部111和连接部112,所述若干插接针12均匀固设于连接部112上;所述接件2包括外壳21和置于外壳21内的多个空腔22,外壳21设有与定位部111相互锁定配合的锁定扣23,插接件2与空腔22一一对应且一个插接件2嵌设于一个空腔2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津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津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48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