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段式冷却水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5224.4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潮;王淳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88 | 分类号: | B29C47/88;B29L2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田媛;靳静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冷却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段式冷却水套。
背景技术
冷却水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套的冷却温度使得制品的内壁快速降温成形,以往的水套中均是采用一段式的水通道,即进入冷却水一直到达水套的后端再排出,这样就使得流至后端的水温已经明显升高,冷却效果明显减弱,制品的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段式冷却水套,设置两段分别进出水控制的水通道,靠近后端的水温略高于靠近前端的水温,这样既保证良好的冷却效果,又避免过度冷却造成的环刚度降低,使制品的性能达到最佳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两段式冷却水套,包括外套筒和同轴心收纳于所述的外套筒内部的内芯筒,所述的外套筒、所述的内芯筒均具有前端和后端,所述的内芯筒上沿轴向从前端向后端依次开设有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第二进水孔及第二出水孔,所述的第一进水孔连通至第一水源,所述的第一出水孔连通至第一水回收单元,所述的第二进水孔连通至第二水源,所述的第二出水孔连通至第二水回收单元,所述的内芯筒的外壁上对应所述的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第二进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分别开设有周向的分流槽,所述的第一进水孔对应的分流槽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孔对应的分流槽之间贯通设置有第一走水槽,所述的第一走水槽与所述的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水通道,所述的第二进水孔对应的分流槽与所述的第二出水孔对应的分流槽之间贯通设置有第二走水槽,所述的第二走水槽与所述的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水通道,所述的第二水通道内水的温度略高于所述的第一水通道内水的温度,所述的外套筒的前端部的内壁与所述的内芯筒的前端部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组件,所述的外套筒的后端部的内壁与所述的内芯筒的后端部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的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第二进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均位于所述的第一密封组件和所述的第二密封组件之间,所述的内芯筒的前端部设置有对外连接单元。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的第二出水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一进水孔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孔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进水孔、所述的第二进水孔均设置有进水接头和进水管;所述的第二出水孔、所述的第二出水孔均设置有出水接头和出水管;各所述的进水接头、进水管、出水接头、出水管均位于所述的内芯筒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走水槽为多条直槽、单头螺旋槽或多头螺旋槽;所述的第二走水槽为多条直槽、单头螺旋槽或多头螺旋槽。
优选地,所述的内芯筒的前端部固定设置有前端盖,所述的对外连接单元包括沿轴向开设在所述的前端盖上的连接孔、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孔内的螺钉。
优选地,所述的内芯筒的后端的内部设置有一个卡台,一个后端盖卡设在所述的卡台上,所述的前端盖与所述的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将二者轴向相定位的拉杆。
优选地,所述的后端盖上开设有供所述的进水管、所述的出水管穿过的四个通孔。
优选地,所述的拉杆的一端螺纹连接在所述的前端盖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的后端盖后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外套筒的前端部的内壁具有周向向内延伸的凸台,所述的内芯筒的对应前端部具有与所述的凸台相轴向抵紧的凸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在外套筒与内芯筒之间设置靠前端的第一水通道和靠后端的第二水通道,并控制使第二水通道内的水温略高于第一水通道的水温,这样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后端水温过高造成的冷却效果不佳,又能够避免第二水通道带来的过度冷却,有效提高制品内壁表面的物理性能及其均匀性,并且可以根据制管原料的特性对第一水通道和第二水通道的水温分别进行控制,适用性强,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冷却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两段式冷却水套中的内芯筒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52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