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电机轴电压测量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5782.0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8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胡丹;盛明珺;叶剑涛;王庆军;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机轴 电压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设备高电压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电机轴电压测量杆。
背景技术
高压旋转电机设备的机轴在正常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轴电压。通过测量旋转电机设备的轴电压可有效发现其轴承对地的绝缘缺陷,防止由于电机大轴和轴承电腐蚀所引起的烧损事故。
轴电压测试时,需从高速旋转的电机大轴表面上引出电压信号或设法将大轴表面与轴承短接。目前,人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用带手柄的铜丝刷和高速旋转的电机大轴进行接触式取电。但是该种取电方式有以下缺点:(1)铜丝刷和高速旋转的电机大轴接触时有一定磨损,因单根铜丝较细,磨损后易断裂,断裂后铜丝自由端会沿大轴接触点切线方向快速甩出,有可能击中附近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特别是击中眼部可能导致失明;(2)铜丝保持顺直才能在测试时较好地发挥接触取电作用,但是在收纳时需要使用硬质保护盒且在运输时将铜丝固定才能较好地保存铜丝,实施较为繁琐;(3)铜丝刷一般是用漆包线等细铜线手工绑扎固定在手柄上,手工制作较为繁琐,并且绑扎稳固程度较差。
为克服以上缺点,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旋转电机轴电压专用测量杆。该测量杆可使用不同材质的导电杆头代替传统铜丝,作为和电机大轴接触取电的部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轴电压测量时使用铜丝刷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电机轴电压专用测量杆。
旋转电机轴电压测量杆包括杆头1、第一节杆体2、第二节杆体3、防滑绝缘手柄4和接线柱12;所述第二节杆体3为空心杆,其下端部套设有防滑绝缘手柄4;其上端连接着第一节杆体2;所述第一节杆体2为空心杆,其上端连接着杆头1的下端,所述杆头1为金属的圆锥杆,其下端一侧径向上分别开设有上孔10和下孔,所述下孔处设有接线柱12;所述杆头1的下端连接着导线9的一端,导线9的另一端由第一节杆体2上的上孔10穿出连接着接线柱12。
所述第一节杆体2和第二节杆体3的材料均为非金属绝缘材料。
所述杆头1和第一节杆体2之间设有金属管6;金属管6的一端插设在第一节杆体2的上端内,二者的径向之间由销7固定;金属管6的另一端和杆头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节杆体2的下端内配合插设有第一金属短杆11,第一节杆体2和第一金属短杆11的径向之间通过尾部金属销13连接;所述第二节杆体3的上端内配合插设有第二金属短杆16,第二金属短杆16的一端外伸,第二节杆体3和第二金属短杆16的径向之间通过头部金属销15连接;第一金属短杆11的外伸端和第二金属短杆16之间为螺纹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寿命长,方便在车床上进行机械加工成型和批量生产,且通过可拆卸杆头和杆体多节组合式设计,提高了该测量杆的便携性;
(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安全可靠、易于收纳运输,且本实用新型手工制作稳定性高;
(3)本实用新型使用一体化杆头设计,且杆头磨损程度可直观看到,在磨损寿命耗尽前能实现及时更换新杆头,有效防止了杆头被磨断甩出伤人事故的发生;
(4)本实用新型的导线从中空的第一节杆内部穿过连接接线柱,将杆头轴电压信号从节首金属部件连接到节尾金属部件,防止了引线从节首外部直接引出因距离旋转的电机大轴过近被卷入的危险;最后一节尾端安装防滑绝缘手柄,以方便试验人员抓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第一节杆体和第二节杆体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杆头和第一节杆体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上图中序号:杆头1、第一节杆体2、第二节杆体3、防滑绝缘手柄4、金属管6、销7,导线9、上孔10、第一金属短杆11、接线柱12、尾部金属销13、头部金属销15、第二金属短杆16、电机大轴19、交流电压表20、接地点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57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