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爆炸钓鱼饵成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6546.0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郭瑞文;郭子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瑞文;郭子英 |
主分类号: | A01K97/04 | 分类号: | A01K9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10001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爆炸 鱼饵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型器,尤其涉及一种爆炸钓鱼饵成型器,属于渔具领域。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传统的爆炸钩鱼饵都是靠徒手完成的,徒手完成的爆炸钩鱼饵优点很多,但是在钓鱼过程中爆炸钩鱼饵徒手制作是个很费力的工作,虽然这几年市场上出现了鱼饵成型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鱼饵成型器达不到徒手制作爆炸钩鱼饵的效果,鱼饵成型器主要由饵料桶和挤压装置组成,下方设置压力手柄,主要挤压靠丝杠旋转完成,做成的爆炸钩鱼饵只能简单成型,但是达不到徒手制作的爆炸钩鱼饵的强度,主要问题是压力不够,爆炸钩鱼饵松散,上钩饵团裂开,做好的爆炸钩鱼饵不及时的抛投使用也会变形,尤其在水库水深的环境中无法使用,只能靠增加爆炸钩鱼饵料的粘度来解决,例如加白面加细玉米粉,但是,加了白面的爆炸钩鱼饵在爆炸钩鱼饵成型器里嘬住了不容易取出,入水钓鱼过程中爆炸钩鱼饵不能及时雾化直接影响了鱼儿吃饵,如果不加白面的爆炸钩鱼饵又很松散,在抛投爆炸钩鱼饵过程中经常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爆炸钓鱼饵成型器,解决了徒手制作爆炸饵难的问题,达到比徒手制作爆炸钩鱼饵更好的效果,适应各种状态的饵料,解决爆炸钩鱼饵成型器里嘬住了不容易取出的问题,解决爆炸钩鱼饵成型器强度问题,解决初学钓鱼的钓友不容易上手的问题,解决爆炸钩鱼饵不及时的抛投使用也会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爆炸钓鱼饵成型器,包括液压器和成型装置,所述液压器包括握臂、机械臂、液压泵、液压控制阀和液压执行器,所述成型装置包括行腔筒、上腔模具、下腔模具、引导杆和行程盖,所述液压器顶部的液压执行器伸入并固定到行腔筒的底部,所述行腔筒顶部的外壁设有行腔筒螺纹,所述行程盖包括外壳和内衬,所述外壳套装在内衬外部,所述外壳与内衬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行程盖螺纹,所述行程盖通过行腔筒螺纹和行程盖螺纹相互作用可向行腔筒内旋进并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由上到下依次贯穿行程盖的内衬、上腔模具、下腔模具,所述引导杆的底部与下腔模具固定连接,所述行程盖的内衬和上腔模具可在引导杆上滑动,所述下腔模具放置在行腔筒底部,所述下腔模具的底部抵在液压执行器的顶部,所述上腔模具放置在行腔筒顶部,所述行程盖的内衬的底部抵在上腔模具的顶部,所述上腔模具和下腔模具之间设有爆炸钓鱼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初学钓鱼的钓友很容易掌握制作钓饵的工作,更是老钓友钓鱼中很好的利器,可以满足南北方各种钓鱼的习惯使用,如北方的爆炸饵钓法和南方的翻板钓法。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挤压的压力大,一次成型,制作好的饵团数天不变型不反弹,可将饵料的松散度更适宜多种选择,保证了饵料入水雾化各种时间的需求,满足了不同水域不同鱼情制作爆炸钩鱼饵的需要,同时体积小,使用方便、快捷。
液压器的原理是在一定的机械内,依靠液体介质的静压力,完成能量的积压、传递、放大,实现机械功能的轻巧化、科学化、最大化。通过机械臂的摆动把机械能变换为液体(主要是油)能量(主要是压力能),并传入液压泵,通过液压控制阀调节和控制压力能,再通过传递压力能和液体本身调整所必需的液压辅件,把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液压执行器进行位移运动(向行腔筒内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引导杆的顶部设有可拆卸连接的保险栓。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保险栓可防止行程盖和上腔模具从引导杆的顶端滑落。
进一步,所述行腔筒设有贯穿筒体的出气孔。
进一步,所述出气孔有两个。
所述行腔筒是连接液压器的主要部分,保持鱼饵料在压制过程中朝着规定的方向进行,行腔筒和成型模具(上腔模具和下腔模具)配合使用。在压制完成后,由于行腔筒内空气的压缩,需要在行腔筒上打两个出气孔,避免嘬住爆炸钩鱼饵。
进一步,所述上腔模具和下腔模具为截面圆锥,所述截面圆锥底面的直径大于截面圆锥截面的直径、但小于行腔筒的直径,所述上腔模具底面向下,截面向上,所述下腔模具底面向上,截面向下。
进一步,所述截面圆锥的底面向截面圆锥的内部凹陷,凹陷呈半球形。所述上腔模具和下腔模具的形状都类似于“碗”状,“碗口”向内,“碗底”向外,互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瑞文;郭子英,未经郭瑞文;郭子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65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轴驱动的塑料搅拌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台架试验的发动机快速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