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动攻丝螺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9026.5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8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政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G5/14 | 分类号: | B23G5/14;B23G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63003 贵州省遵义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动 螺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攻丝螺纹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常遇到曲轴小端螺纹攻丝的零件,其工件材料、丝锥刃磨参数选择、切削液选择、切削速度、零件装夹误差,夹具、设备几何误差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螺纹的加工质量,机攻螺纹是提高螺纹加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主要方法。在攻螺纹或退丝时,主轴每转一圈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轴向进给量,所以车床主轴转速与刀架进给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会导致烂牙或者丝锥折断,加工后的螺纹表面加工质量差;且每当更换不同规格的丝锥后,都需要对攻丝系统的传动轴进给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丝锥,会导致人工劳动强度的升高,降低生产效率。
公布号为CN103264200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攻丝装置,包括升降套、连接轴和夹头,连接轴的下部为花键轴,花键轴伸入升降套的内腔中并与一挡块固定连接;升降套与花键轴的接触部为对应的花键轴套筒,升降套内部、挡块上侧的连接轴上套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上端抵在升降套的内壁,下端抵在挡块上端面;升降套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夹头,夹头用于安装丝锥;升降套内部、挡块下侧安装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上端抵在挡块的下侧,下端抵在夹头的上端面;所述升降套的外壁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通孔,上通孔连通升降套的位于挡块上侧的内腔,下通孔连通升降套的位于挡块下侧的内腔,升降套的外壁上成型有连通上、下通孔的导槽,升降套的下部套设有密封套,密封套与升降套之间液密封,且密封套盖住升降套的上、下通孔和导槽,夹头的上端托住密封套。由上述内容及该方案的图1可知,该方案是在挡块上下两侧均套接弹簧,通过上下两根弹簧的拉伸和压缩来实现连接轴在轴向上的滑动,使其能匹配不同丝锥在攻丝或退丝时的进给要求。但在长期使用后,弹簧会出现变形情况,导致挡块发生位移,最终导致攻丝失准,需要调整或更换;且调整挡块的位置只能通过调节机床主轴的伸出量才行,使得调整难度较高、精度较低;此外,更换弹簧时,只能将整个装置拆下分解才能完成,步骤较多,操作过程繁琐,速度慢,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整方便、精度高以及更换容易的浮动攻丝螺纹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浮动攻丝螺纹装置,包括开有空腔的锥柄套,锥柄套空腔内设有夹套,夹套内腔插装有丝锥并通过锁紧螺母固定,锥柄套右侧沿中轴开有通孔,通孔内插装有双头螺柱,双头螺柱左端与夹套相固接,双头螺柱上套接有与夹套紧贴的弹簧压板,双头螺柱上还套接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两端分别抵住弹簧压板和锥柄套空腔底部,所述锥柄套右端开有与其内部通孔同轴的沉孔,双头螺柱右端置于该沉孔内的分段上旋接有调节螺母。
所述锥柄套外壁开有腰形长孔,该腰形长孔内设有两颗螺钉,一颗螺钉固定连接在腰形长孔右端,另一颗螺钉穿过夹套,两颗螺钉之间安装有拉伸弹簧。
所述双头螺柱与锥柄套内通孔之间的装配类型为H7/g6。
所述夹套与锥柄套之间的装配类型为H7/g6。
所述螺钉为内六角柱头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攻丝螺纹装置,在锥柄套右侧开设通孔和与该通孔同轴的沉孔,双头螺柱左端与夹套紧贴,右端置于沉孔的分段上还旋接有调节螺母,通过旋转调节螺母即可进行丝锥位置的调节,有效解决了现有攻丝装置中弹簧形变后导致的调节困难的问题,使得丝锥位置调节过程更加便捷、高效;此外锥柄套外壁开设的腰形长孔能便于拉伸弹簧的更换,无需将整个装置分解拆卸即可完成拉伸弹簧的跟换,有效简化了操作步骤,节省了劳动力,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丝锥,2-锁紧螺母,3-锥柄套,4-夹套,5-弹簧压板,6-压缩弹簧,7-拉伸弹簧,8-螺钉,9-双头螺柱,10-调节螺母,11-腰形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但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90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