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缸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1209.0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慎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气缸体。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气缸体是通过压铸成型而制得的。气缸体中形成有排成一排的多个气缸孔,在多个气缸孔周围形成有水套,在水套的下方设置有沿气缸孔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油通道。
然而,具备增压器的内燃机(以下,也称发动机)的场合,若因气缸孔的变形,在气缸盖被组装在气缸体上的状态下气缸孔的圆度较低,则会发生漏油。泄漏出的机油流到燃烧室内,会使机油消费量(L OC)增大。另外,在发生这种漏油的情况下,若机油流入燃烧室内使得燃烧室内的机油量过多的话,还有可能发生早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可以在气缸体中壁薄刚性弱的部位(具体而言,是与水套底部和油通道之间的部位相对应的侧壁外表面)设置肋条来抑制气缸孔的变形。
但是,在与气缸体的水套底部和油通道之间的部位对应、同时与气缸孔的中心线对应的部位付近,通常要配置作为铸造必用部件的冷却销(铸造时对熔融金属进行冷却用的销),因而,配置冷却销与设置上述抑制气缸孔变形用的肋条这两者难以兼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设置抑制气缸孔变形用的肋条又能确保铸造必用部件(冷却销)的配置空间的气缸体。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缸体。该气缸体中,在排成一排的多个气缸孔的周围形成有水套,在该气缸体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在对应于所述水套底部的部位上沿所述气缸孔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横肋条、与所述横肋条相距规定间隔地沿所述气缸孔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隆起部、以及连接在所述横肋条与所述隆起部之间的第1纵肋条,在该气缸体侧壁的外表面附近的、对应于所述气缸孔的中心线的部位附近配置有冷却销,其特征在于:在该气缸体侧壁的外表面上的、所述第1纵肋条与所述冷却销的配置位置之间的部位上,形成有突起高度低于所述第1纵肋条的突起高度的第2纵肋条。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气缸体的优点在于,由于在气缸体侧壁的外表面上的、第1纵肋条与冷却销的配置位置(对应于气缸孔中心线的位置附近)之间的部位(即,能够避免与冷却销的配置发生冲突的部位)上配置有第2纵肋条,所以,既能确保铸造时冷却销的配置位置(空间),又能利用第2纵肋条来提高气缸体侧壁中对应于气缸孔中心线的部位附近(壁薄部分)的刚性,从而抑制气缸孔的变形。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气缸体既能抑制气缸孔的变形又能确保铸造必用部件的配置空间。
另外,为了在抑制气缸孔变形的同时确保铸造必用部件的配置空间,可以考虑增大水套底部与油通道之间的、对应于气缸孔的中心线的部位附近的壁厚,但与本实用新型的设置第2纵肋条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会使重量增大,而且抑制变形的效果并不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缸体侧壁外表面的图。
图2是图1中的A-A面上的截面图(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为下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气缸体1是用铝压铸成型而制得的,例如可应用于具备增压器的汽油发动机。气缸体1中形成有排成一排的多个(四个)气缸孔4(图2中只示出一个气缸孔4的中心线C而省略其他气缸孔4的中心线)。
气缸体1具有沿气缸孔4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的侧壁3。侧壁3中形成有水套5。水套5配置在气缸孔4周围。水套5的底部至气缸体1的顶面的距离大致为气缸体1的高度h的3分之1。
在侧壁3的外表面3a上的、对应于水套5底部的部位上,形成有沿气缸孔4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的横肋条6。在该横肋条6的下方,设置有从侧壁部3的外表面3a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7。隆起部7与横肋条6相距规定间隔地沿气缸孔4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隆起部7的内部形成有,沿着气缸孔4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用于向发动机的各润滑部位提供机油的油通道(未图示)。
另外,在侧壁3的外表面3a上,形成有连接在横肋条6与隆起部7之间的第1纵肋条8。该第1纵肋条8被配置于,在X方向上偏离气缸孔4的中心线C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12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