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1384.X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0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魏人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人杰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广 |
地址: | 21418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红外 加热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理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远红外加热芯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康复医学研究发现波长为4-15微米之间的远红外线作用在人体能够迅速的被人体皮肤组织所吸收,产生温热效应,与体内组织细胞产生共振、共鸣,促进了活性。并且由于产生温热效应,使人体微血管扩张,自律性加强,血液循环加快,加速了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从而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远红外线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利于慢性炎症的吸收、消散,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如神经炎、肌炎、关节炎及内脏的一些慢性炎症。热能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并通过缓解肌肉痉挛、消肿、消炎和改善血液循环而治疗各种疼痛,如神经痛以及痉挛痛、炎症性和缺血性疼痛等。但现有远红外加热芯片的远红外线波长释放强度比较低,而且使用锂电池,容易爆炸,芯片主体比较厚,达到14um左右,浪费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以解决现有远红外加热芯片的远红外线波长释放强度比较低,芯片主体较厚达到14um左右,浪费材料,而且使用锂电池容易爆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包括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的一侧上设有第一薄布层,所述芯片主体的另一侧设有石墨层,所述石墨层的外侧设有第二薄布层,所述芯片主体上设有与电池连接的导电装置。
具体的,所述石墨层和所述第二薄布层之间设有海绵层。
具体的,所述第二薄布层外设有粘连块。
具体的,所述第一薄布层和所述第二薄布层为白色薄布层。
具体的,所述导电装置包括设在所述芯片主体与所述第一薄布层相邻的一侧表面上的两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分别设在所述芯片主体相对的两边缘处,所述导电体与所述第一薄布层相邻的一侧表面贴覆有铜线,所述铜线连接有与所述电池相连的导线。
具体的,所述芯片主体相对的两边缘处分别设有安装所述导电体的导电体安装槽。
具体的,所述芯片主体上开设有通孔。
具体的,所述芯片主体上开设有五个所述通孔。
具体的,所述芯片主体的厚度为10-11um。
具体的,所述电池为聚合物电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远红外线波长释放强度比较高,芯片主体厚度为10-11um,节约了材料,使用聚合物电池,不会产生爆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芯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远红外加热芯片的远红外线波长释放强度比较低,芯片主体较厚达到14um左右,浪费材料,而且使用锂电池容易爆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医疗用远红外加热芯片,包括芯片主体1,所述芯片主体1的一侧上设有第一薄布层2,所述芯片主体1的另一侧设有石墨层3,所述石墨层3的外侧设有第二薄布层4,所述芯片主体1上设有与电池10连接的导电装置。
所述石墨层3和所述第二薄布层4之间设有海绵层5。所述第二薄布层4外设有粘连块6,粘连块便于芯片与外置产品如马甲、护膝、腰带等的安装与拆卸。
所述第一薄布层2和所述第二薄布层4为白色薄布层,白色薄布层使得远红外线波长释放强度比较高。
所述导电装置包括设在所述芯片主体1与所述第一薄布层2相邻的一侧表面上的两导电体7,所述导电体7分别设在所述芯片主体1相对的两边缘处,所述导电体1与所述第一薄布层2相邻的一侧表面贴覆有铜线8,所述铜线8连接有与所述电池10相连的导线11。
所述芯片主体1相对的两边缘处分别设有安装所述导电体7的导电体安装槽。
所述芯片主体1上开设有通孔9。所述芯片主体1上可以开设有五个所述通孔9。在芯片主体1上开设有所述通孔,可以调整电压,减少面积,使得电阻变小,热量变大,温度达到43度,达到使人感觉最舒服的温度。
所述芯片主体1的厚度为10-11um。
所述电池10为聚合物电池。
包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人杰,未经魏人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13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