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电暖三脚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1858.0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2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滨;王浩;张雪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三脚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线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电暖三脚接头。
背景技术
碳纤维是非金属材料,是用天然纤维或人造有机化学纤维经过碳化制成,是世界公认的远红外发热产品。碳纤维电热体是一种全黑体材料,其电能转换率能达到99%以上,并且升温快、安全性高,其用来作为电热体应用于电暖中有着金属、PTC等电热体所不可比拟的诸多的优越性能。碳纤维电热体本身不会出现漏电情况,但是碳纤维电热体与电源电线的接口处常存在着漏电的安全隐患。因此,碳纤维电暖发热体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冷暖线接头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暖通电前后,由于热胀冷缩、外界潮气的影响,使得接头很容易老化、密封性降低,甚至是脱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现有技术的碳纤维电暖是在安装时将碳纤维发热体与电线现场连接,增加了施工步骤,并且安装质量好坏还存在着人员差异,使得地暖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公布号为CN 202907223 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碳纤维电地暖冷热线一体接头,其特征是,在电源线上接有金属导线,所述金属导线通过接线端子连接碳纤维发热线,所述金属导线及与所述电源线的连接处、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连接端共同封接在一个机制模压绝缘体内。该实用新型是将连接电源电线的导电金属线和碳纤维发热线同时引入一个接线端子内,并将所有接口一并封装在一个绝缘体内。和传统连接方式相比,该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起到了绝缘的作用,但是需将电源线剥皮抽芯并且与额外的金属线连接,然后再通过金属线与碳纤维实现导电连接,这无疑增加了连接接口,接口越多, 存在漏电的地方就越多,虽然其有绝缘层设置在外,但是一旦金属线与电源线或碳纤维的接口断开,变会使电暖装置短路,不能正常工作。除此之外,该产品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起来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纤维电暖三脚接头,其包括穿过所述三脚接头的电源电线和一端设置在所述三脚接头内的碳纤维发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脚接头内部设有导电连接片,用以实现所述电源电线和所述碳纤维发热棒之间的导电连接,并且所述三脚接头呈T型,所述三脚接头包括水平接口和垂直接口,其中,所述水平接口的口径大小足以使所述电源电线穿过所述三脚接头,所述垂直接口的口径大小足以容纳所述碳纤维发热棒的端部并且使所述碳纤维发热棒的端部保持在所述三脚接头内。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平接口沿所述电源电线的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环形斜面,并且所述水平接口和所述垂直接口之间通过圆角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电连接片以贯穿所述电源电线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碳纤维发热棒中,使得所述电源电线与所述碳纤维发热棒导电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电连接片包括固定端和插入端,其中,所述固定端以嵌埋在所述三脚接头内的方式或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与所述电源电线结合,使得所述导电连接片固定在所述电源电线的外侧,所述插入端以贯穿所述电源电线的方式进入并保持在所述碳纤维发热棒内,使得所述电源电线与所述碳纤维发热棒导电接通并且实现彼此之间的连接固定。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安装状态下,所述三脚接头与所述电源电线紧密配合,形成为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结构。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纤维发热棒是呈扁平的棒状结构,其端面大致呈椭圆形,并且所述碳纤维发热棒的厚度与所述电源电线的 直径相匹配,使得所述碳纤维发热棒的端面与所述电源电线充分接触。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源电线包括导电体、包裹所述导电体的被覆和包裹所述被覆的保护外皮,使得所述导电体受到所述被覆和所述保护外皮的双重保护。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碳纤维发热棒包括位于中间的碳纤维和外层的绝缘层。
一种碳纤维电暖装置,其包括碳加热棒、电线、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如前所述的三脚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1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