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2365.9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新;李冬梅;龙益辉;韩志国;徐向阳;詹昭;李桂霞;田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舒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00 | 分类号: | H01F27/00;H01R4/6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10003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变压器 中性 外壳 接地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网线路所处位置较为复杂,为了防止雷电在雷雨季节对配电变压器的侵害,保证配电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供电企业都会对变压器实施防雷接措施。而目前农村配电变压器防雷接地,一般分为OP接地方式和NP接地方式。但从实际应用看来,这两种接地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多雷、污秽程度较高地区,接地点容易腐蚀或出现外部作用断开,从而使得变压器的中性地不接地,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如何开发出一种安全系数高、可靠性高的用于变压器的接地系统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变压器接地点容易出现腐蚀或断开,从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包括变压器、接地扁铁和电流互感器,接地扁铁固定垂直安装在接地装置上,所述变压器的中性点与电流互感器相连,电流互感器与接地扁铁的铜线鼻B通过中性点接地线相连,所述变压器的外壳接地点与接地扁铁的铜线鼻A通过变压器外壳接地线相连,铜线鼻A与铜线鼻B相距60mm,铜线鼻A与铜线鼻B之间通过布电线相连,布电线的规格为BVR35。
所述的中性点接地线和变压器外壳接地线的规格均为BVR35。
所述的铜线鼻A位于接地扁铁的上端50mm处。
还包括避雷器,所述的避雷器与接地扁铁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防止在一个接地点腐蚀或外部作用断开后,由于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保证了在一处接地端出现腐蚀断开后,还能继续保持有效接地。通过避雷器的接地线和低压绕组的中性点分别接地,可以防止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在接地电阻上的压降施加在变压器的绕组上;分别连地后,设备绝缘所承受的电压只是避雷器的残压,雷击电流在接地电阻上的压降不会作用到设备内的绝缘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地扁铁的安装结构图
其中,1-跌落式熔断器、2-变压器、3-电流互感器、4-避雷器、5-10KV进线,6-接地装置、7-JP柜、8-接地扁铁、9-变压器外壳接地线、10-中性点接地线、11-布电线、12-380V进线、13-无功补偿装置、14-计量装置、15-控制开关、16-出线端、81-铜线鼻A、82-铜线鼻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外壳双接地系统,包括变压器2、接地扁铁8和电流互感器3。接地扁铁8固定垂直安装在接地装置6上,通过接地扁铁8可达到接地功能。变压器2的中性点与电流互感器3相连,如图3所示,电流互感器3与接地扁铁8的铜线鼻B82通过中性点接地线10相连,变压器2的中性点引出至电流互感器3后,再从电流互感器3引出至接地扁铁8。如图2所示,在实际使用中,电流互感器3装在JP柜7中,因此也可以从JP柜7引出至接地扁铁8,达到变压器2的中性点通过电流互感器3接地的效果。变压器2的外壳接地点与接地扁铁8的铜线鼻A81通过变压器外壳接地线9相连,从而将变压器2的外壳也在接地扁铁8上接地。铜线鼻A81与铜线鼻B82均位于接地扁铁8上,为了保证接地效果,铜线鼻A81与铜线鼻B82相距60mm。铜线鼻A81与铜线鼻B82之间通过布电线11相连,布电线11的规格为BVR35。这样使得变压器的中性点拥有电流互感器和变压器外壳两条接地线路,保证了在一处接地端在一处接地端出现腐蚀断开后,还能继续保持有效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舒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安徽舒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23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