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3430.X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旻彻;徐钰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湧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江湧德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29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感线圈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线圈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与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系广泛的使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其中,电感线圈在电子产品中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脚色。
请参阅图1至图5,系习用的一种薄型电感线圈的制程示意图;并且请同时参阅图6,系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包括下述步骤:
首先,系执行步骤S01’,将一第一导电板110a’与一第二导电板110b’分别冲压形成包含有一第一导接件125a’之一第一线圈层120a’以及包含有一第二导接件125b’之一第二线圈层120b’;接着,系执行步骤S02’,以焊接方式迭合该第一线圈层120a’与该第二线圈层120b’,同时将两个导引接线130’接合在一起,使得该第一线圈层120a’与该第二线圈层120b’构成一电感线圈120’。
完成前述步骤之后,该方法系接着执行步骤S03’,以一盖体140’包覆该电感线圈120’,其中,该盖体140’系由磁性粉末材料所形成;最后,系执行步骤S04’,将该第一导接件125 a’与该第二导接件125b’裁剪并焊接固定成两个电极。
然而,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藉由料带200’的方式大量生产,并透过裁剪将复数个电感线圈120’成品自该200’料带上取下,接着便将剩余之料带200’直接丢弃;如此,不仅造成电感线圈120’之制造成本增加,更同时导致料带200’之浪费。除此之外,于该步骤(S02’)中,系透过焊接的方式迭合第一线圈层120a’与第二线圈层120b’以构成一电感线圈120’,该方式更进一步增加了该电感线圈120’之制造难度。
经由上述,可以得知习用之薄型电感线圈的制造方法系具有缺点与不足;有鉴于此,本案之实用新型人系极力加以研究实用新型,终于研发完成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薄电感线圈之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薄型电感线圈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包括有:
一线圈,该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及
一第一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做一成型包覆;及
一第二包覆体,其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及
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线圈的两个电性端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外,以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圈系由一金属线与包覆于该金属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圈系由一铜线与包覆于该铜线外之一绝缘层所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真空溅镀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包括有镍层和锡层,该镍层镀设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并位于电性端子的周围与电性端子电性连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是通过直接沾或镀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包覆体和第二包覆体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个电极为二个金属电极板,该二个金属电极板分别焊接固定于该二个电性端子。
一种薄型电感线圈之构造,更包括有:
两线圈,且每一个线圈系具有两个电性端子;及
一第一包覆体,其具有树脂与铁粉,系将该线圈上方做一成型包覆;及
一第二包覆体,其具有树脂与铁粉,系将该线圈底缘做一成型包覆,并与该第一包覆体结合成型;及
二个电极,系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结于该两个电性端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该两个线圈系以镜射方式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包覆体与该第二包覆体之中,并且,其中两线圈之两个电性端子系呈电性连接,而该电性端子之截面系露出于该等包覆体外侧,并分别电性连接该二个电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湧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江湧德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湧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江湧德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34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乘客输送机的移动扶手探伤装置
- 下一篇:腿部拉筋运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