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ABS线束固定夹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4378.X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汤建新;余纪邦;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37 | 分类号: | F16L3/13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bs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指一种ABS线束固定夹。
背景技术
随着整车安全性能提升以及法规要求,ABS广泛的应用于汽车中,由此带来了ABS轮速传感器线束固定的问题。
目前,在汽车的ABS线束总装过程中,线束一般采用束线带卡扣固定,带式卡扣将ABS线束与制动软管扎在一起,锁紧拉坏,剪短多余的束线带,然后固定在一个安装点上。但这种线束固定方式如安装点单一,受力较大,容易松脱;ABS线束没有导向,走向比较混乱;ABS线束与制动软管捆扎在一起不美观;多线束捆扎在一起可能引起电磁干扰;多线束捆扎在一起,不方便后期的检测维修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缺点,而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ABS线束固定夹。此种结构的线束固定夹,保证了整车线路走向的美观,避免了多线束引起的电磁干扰,同时提高了维修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ABS线束固定夹,为中空管状结构,其横截面为类圆环状;
所述管状结构的内外壁之间设置有轴向开口;
所述管状结构的内壁直径与制动软管的外壁直径相配合;
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轴向线束安装槽;
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圈径向束带安装槽。
所述线束安装槽的横截面为U形或圆弧形。
所述线束安装槽的深度略小于线束直径与束带安装槽深度的和。
所述束带安装槽的深度略大于束带的厚度。
所述束带安装槽的宽度略大于束带的宽度。
所述线束安装槽的个数为5个。
所述束带安装槽的个数为1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解决了ABS线束导向问题,使管路走向整齐;解决了ABS与制动软管分开问题,保证管路的美观;将ABS线束分开,避免了电磁干扰,同时提高了维修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ABS线束固定夹使用状态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BS线束固定夹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BS线束固定夹俯视图。
符号说明:1-线束固定夹2-制动软管3-ABS线束4-束带式扎带5-环形结构内壁6-开口7-线束安装槽8-束带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实例仅为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ABS线束固定夹1,为中空管状结构,其横截面为类圆环状;线束固定夹1管状结构的内外壁之间设置有轴向开口6,方便线束固定夹1安装于制动软管2上。所述管状结构的环形内壁5直径与制动软管2的外壁直径相配合;管状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5个轴向线束安装槽7,用于安装ABS线束3;管状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2圈径向束带安装槽8,用于束带最后捆扎ABS线束3。所述线束安装槽7的横截面为U形或圆弧形;线束安装槽的深度略小于线束直径与束带安装槽深度的和。束带安装槽8的深度略大于束带的厚度;束带安装槽的宽度略大于束带的宽度。
本线束固定夹1的材料为天然橡胶。安装时,将线束固定夹1固定于制动软管2的两端和中间部位,ABS线束3安装于线束安装槽7中,调整线束固定夹1的角度,保证ABS线束3走向与制动软管2走向一致,最后用束带扎带将线束固定在线束固定夹1上。
本线束固定夹解决了ABS线束导向问题,保证了整车线路走向的美观,避免了多线束引起的电磁干扰,提高维修方便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43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田旋耙机
- 下一篇:超长分支跳转处理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