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雨水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8537.3 | 申请日: | 2014-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9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楮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D13/04 | 分类号: | E04D13/04;E03F5/00;E03B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36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雨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斗,特别是一种能自动分离初期雨水径流和后期雨水径流的新型雨水斗。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雨水资源的价值,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雨水综合利用,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路面、桥面以及屋面等处的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环境危害大,而后期雨水径流相对清洁,简单处理后即可回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的分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专利也多种多样,如:国内北京建工学院的车伍教授、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徐志通工程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刘鹏、赵昕等众多技术专利都集中在初期雨水弃流装置领域。这类装置主要分为机械控制和电子控制两种类型。这类装置往往构造复杂,造价成本、维护、维修均存在较大问题,不利于该装置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便于推广的能自动分离初期雨水径流和后期雨水径流的新型雨水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雨水斗,包括带有若干个雨水进水口的导流罩、连接装置、雨水斗体和出水管,雨水斗体内设置有底端延伸至出水管内的分流斗,该分流斗将雨水斗体和出水管内部通道分为初期径流弃流排通道和后期径流收集通道,分流斗顶端设置有中心开口的锥体,该锥体的开口端设置有若干个支点,每个支点上均设置有可转动的机械控制板,每个支点均将对应的机械控制板分为远离斗体中心端和邻近斗体中心端,其中远离斗体中心端的重量大于邻近斗体中心端的重量,连接装置内壁底端设置有若干个与每个机械控制板位置相对应的呈一定斜度的挡板,每个机械控制板均能转动后与挡板底部相接触。
所述机械控制板的远离斗体中心端的重量为邻近斗体中心端重量的1.2至1.5倍。
所述每块挡板与连接装置垂直内壁之间的夹角为120°~ 150°。
所述每块挡板上设置有吸铁石,该吸铁石的吸力小于机械控制板支点两端的重量之差。
所述分流斗与雨水斗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道杂物拦截格栅,雨水斗体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检查孔。
所述每个雨水进水口内侧均设置有第一道杂物拦截格栅。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上述分流斗将雨水斗体和出水管内部通道分为初期径流弃流排通道和后期径流收集通道。然后,巧妙应用初期径流与后期径流水力特性差别,在分流斗顶部设置简单的机械控制板对径流进行分离,降雨结束后机械控制板通过支点两端的重力差实现自动恢复。本装置具有无阀门、无电子设备、无动力消耗、结构简单、维护管理方便、运行稳定性高的优点,适用于屋面、路面、桥面等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径流分离的回收再利用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雨水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斗与雨水面层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沿A-A面的剖视图;
图4是初期雨水弃流阶段示意图;
图5是后期径流收集阶段示意图。
其中有:1.第一道杂物拦截格栅;2.机械控制板;3.第二道杂物拦截格栅;4.连接装置;5.初期径流弃流排通道;6.后期径流收集通道;7.雨水面层;8.初期径流收集通道;9.初期径流传输通道;10.检查孔;11.导流罩;12.雨水斗体;13.出水管;14.分流斗;15.锥体;16.雨水进水口;17.支点;18.挡板;19.远离斗体中心端;20.邻近斗体中心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85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