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0493.8 | 申请日: | 2014-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9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悦;牛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金属 探测 测试 装置 | ||
1.一种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包括悬臂机构(1),测试体传动机构(2),运动平台(3),控制显示单元(4),框架(5),外壳(6),其特征在于:
测试体传动机构(2)包括X轴传动组件(21),Y轴传动组件(22),Z轴传动组件(23),Y轴传动组件(22)具有Y轴导轨(222),运动平台(3)在X轴传动组件(21),Y轴传动组件(22),Z轴传动组件(23)的共同作用下定位,并在Y轴导轨(222)上定速穿行滑动;测试体设置在运动平台(3)上;
悬臂机构(1)包括悬臂杆(11)和柔性链(14),悬臂杆(11)为一刚性好的钢管,Y轴导轨(222)的远端与柔性链(14)相连,并藉由柔性链(14)的拉动保持水平。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悬臂机构(1)还包括悬臂杆固定座(12),悬臂轴承(13),三通固定座(17),拉紧钢丝(18);悬臂杆(11)的一端通过三通固定座(17)固定于悬臂杆固定座(12)上,另一端被拉紧钢丝(18)拉住,以保持悬臂杆(11)的水平状态;悬臂轴承(13)设于悬臂杆固定座(12)之内,当测试装置工作时Y轴导轨(222)将产生X轴方向的移动,带动柔性链(14)、悬臂杆(11)、悬臂杆固定座(12)产生小角度转动,悬臂轴承(13)用于适应这种转动。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5)包括顶板(51),底板(52),四个立柱(53)支撑在顶板(51)和底板(52)之间,四个滑轮(54)位于底板(52)下,支撑柱(55)设于顶板(51)和底板(52)之间,用于加强顶板(51)和底板(52)的稳定性。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悬臂机构(1)还包括悬臂配重组件(15);
悬臂杆(11)为一刚性好的中空钢管,其在两侧端点分别安装悬臂滑轮(161、162),悬臂滑轮用于传动柔性链(14);柔性链(14)一端连接悬臂配重组件(15),另一端拉住Y轴导轨(222),使其保持水平状态;悬臂配重组件(15)带有圆环套在支撑柱(55)上,可滑动的贴合于支撑柱(55)上,用以防止运动中,悬臂配重组件(15)在框架(5)中晃动。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显示单元(4)包括带有显示屏的主控制器(41)、主控制器壳体(42)、主控制器座(43);其中主控制器(41)封装于带有把手(42a)的主控制器壳体(42)之中;
主控制器壳体(42)通过把手(42a)悬挂于主控制器座(43)上,主控制器座(43)为具有一定角度的楔形卡座,设于外壳(6)的侧面;
主控制器(41)为一平板电脑,具有WIFI模块(41a)、网络接口(41b)、触控电路(41e)、数据校准模块(41c)。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式金属探测门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X轴传动组件(21)包括X轴运动背板(211)、两条X轴导轨(212、213)、X轴丝杆(214)、X轴电机(215);Y轴传动组件(22)包括Y轴运动背板(221)、Y轴导轨(222)、同步带(223)、主动皮带轮(224)、Y轴电机(226)、从动皮带轮(228);Z轴传动组件(23)包括两条Z轴导轨(231和232)、Z轴丝杆(233)、Z轴电机(234);
Z轴丝杆(233)带动X轴运动背板(211)在Z轴导轨(231/232)上垂直方向滑动,Z轴导轨(231/232)设置在顶板(51)和底板(52)之间;X轴丝杆(214)带动Y轴运动背板(221)在X轴导轨(212/213)上水平X轴方向滑动;
Y轴电机(226)驱动主动皮带轮(224)转动,同步带(223)的两端分别套在主动皮带轮(224)和从动皮带轮(228)上,随着主动皮带轮(224)的转动而运动;运动平台(3)上部有方孔,套入Y轴导轨(222)上,下部夹持住同步带(223)的一侧,随着同步带(223)在Y轴导轨(222)上沿水平方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049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