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减压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3226.6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邢红兵;翟海燕;薛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65 | 分类号: | F16K11/065;F16K47/04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唐猛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减压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阀,具体是一种内置减压阀,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的多路阀上都会安装减压阀,用来降低进口的压力,已得到满足系统所需的压力。在现有的负载敏感系统的多路阀中,多个执行机构同时工作时,为了保证负载不同时,泵提供的压力一定,减压阀能够降低负载较低的工作联的压力,每个工作联的阀体中都要设置一个减压阀,分别对每个工作联阀减压,才能使所有阀杆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保证执行器的速度只与该操纵阀杆的行程有关;但是当一个泵供油,多个执行机构同时工作时,在负载不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所有阀杆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每个工作联的阀体中都要设置一个减压阀,这样加工成本较高,当负载变化较大时,减压阀的输出压力波动较大,影响执行机构的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置减压阀,大大节省加工成本,在负载变化较大时,减压阀的输出压力波动较大,执行机构能正常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置减压阀,包括阀套、油堵、阀芯、弹簧、出油口Ⅰ、进油口、阀芯左端孔、阀芯阻尼孔、出油口Ⅱ和控制油口,减压阀主要由阀芯、阀套、弹簧和油堵组成,阀套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设置有出油口Ⅰ、进油口、出油口Ⅱ和控制油口,所述的所述出油口Ⅰ、进油口、出油口Ⅱ和控制油口的油口垂直于轴向方向,阀芯安装在阀套内部,阀芯右端装有弹簧,阀芯的左端面上设置有节流槽,阀芯的右端设置有沿轴向方向的阀芯左端孔,阀芯阻尼孔在阀芯上垂直于轴线方向并位于阀套的进油口和出油口Ⅱ之间且阀芯左端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装在多路阀的首联阀体内,可以同时对每个工作联作用,不需在每个工作联中分别安装减压阀,就可以使所有阀杆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节省加工成本;该减压阀的结构包括两个出油口,用于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同时增加阻尼孔,当负载变化较大时,减压阀的输出压力波动减小,增加执行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阀套,12、油堵,13、阀芯,14、弹簧,21、出油口Ⅰ,22、进油口,23、阀芯左端孔,24、阀芯阻尼孔,25、出油口Ⅱ,26、控制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内置减压阀,包括阀套11、油堵12、阀芯13、弹簧14、出油口Ⅰ21、进油口22、阀芯左端孔23、阀芯阻尼孔24、出油口Ⅱ25和控制油口26,减压阀主要由阀芯13、阀套11、弹簧14和油堵12组成,阀套11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设置有出油口Ⅰ21、进油口22、出油口Ⅱ25和控制油口26,阀芯13滑动方向为轴向方向,所述出油口Ⅰ21、进油口22、出油口Ⅱ25和控制油口26的油口垂直于轴向方向,阀芯13安装在阀套11内部,阀芯13右端装有弹簧14,阀芯13左端通过油堵12堵住,阀芯13可在阀套11内部沿轴向运动,阀芯13的左端面上设置有节流槽,阀芯13的右端设置有沿轴向方向的阀芯左端孔23,阀芯阻尼孔24在阀芯13上垂直于轴线方向并位于阀套11的进油口22和出油口Ⅱ25之间且阀芯左端孔23连通,并且阀芯阻尼孔24与进油口22在垂直与轴线方向上错开,避免油液产生漩涡。
当阀芯13处于最左位时,进油口22与出油口Ⅱ25处于连通状态,当进油口22进油,控制油口26有负载压力信号时,阀芯13的左端为出油口Ⅱ25经过阀芯阻尼孔24的压力信号,阀芯阻尼孔24使出油口Ⅱ25的压力信号作用到阀芯13左端时波动减小,右端为弹簧14和控制油口26的压力信号,对阀芯13作用,控制出油口Ⅰ21与出油口Ⅱ25的压力,该压力信号作用于多路阀的每个工作联的压力补偿阀的一端,对每个工作联阀减压,才能使所有阀杆不受负载压力的影响。
多路阀工作联的负载压力反馈到控制油口26,当负载压力变化较大时,增加阀芯阻尼孔24,减小减压阀右端控制压力的波动,从而减小减压阀的输出压力的波动,增加执行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32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机顶盒的软件升级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顶盒芯片标识读取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