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采砂堆集场构建干粉砂浆A组份中黄砂的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3436.5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3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金树青;项炳泉;金骥;沈熙佐;徐有前;金鑫;倪朝民;刘勇;夏毓宏;郭舒;刘杭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金树青 |
主分类号: | B07B15/00 | 分类号: | B07B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采砂 堆集 构建 干粉 砂浆 中黄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采砂堆集场构建干粉砂浆A组份中黄砂的生产线,属干粉砂浆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鉴于国内外生产的单组份干混砂浆对黄砂含水率的要求较高(小于0.6%)等问题,从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和确保干粉沙浆质量等的角度出发,中国专利ZL20071033659.4公开了一种干粉砂浆的分袋包装方法,其将生产的干粉砂浆分成A组份和B组份的双组份进行分袋包装,即将自然干燥的黄砂(含水率小于12%)和掺合料混合包装为A组份,将水泥和外加剂混合包装为B组份,运送到施工现场后通过加水搅拌即可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双组份干粉砂浆中A组份的黄砂约占干粉砂浆总量的70~80%,黄砂主要来自河砂、山砂和人工砂,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则是河砂。从河中直接捞出来的河砂,其颗粒粒径大小不一,粒径小于0.15mm的俗称泥砂,约占河砂总量的5~8%;粒径大于5mm以上的称之为石子,约占河砂总量的15%;粒径0.15~5mm的河砂,可作为干粉砂浆中的骨料砂使用。由于采砂场供应的河砂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混合湿砂,故粒径大小不一的湿砂混合在一起被全部运送到双组份干粉砂浆生产企业,双组份干粉砂浆生产企业尚需对其进行筛分处理,以剔除小于0.15mm无用的泥砂和大于5mm不需要的石子,从而造成了大量无用的泥砂和不需要的石子两次搬运的劳务和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采砂堆集场构建干粉砂浆A组份中黄砂的生产线,以进一步降低双组份干粉砂浆中A组份黄砂的生产成本并提高其生产效率。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采砂堆集场构建干粉砂浆A组份中黄砂的生产线,包括砂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砂棚一侧,依次设有第一抓斗车、装料斗、 第一带式输送机、回转筛、第二带式输送机、第二抓斗车、失重式计量秤、大倾角皮带输送机和设有出料口的过渡仓。
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干粉砂浆A组份生产线,利用现有的采砂堆集场,就地加工处理双组份干粉砂浆所需要的黄砂,并可直接运送到干粉砂浆生产企业或使用单位施工现场,既减少了目前干粉砂浆专业生产企业对采购的黄砂进行筛分处理和堆放的场地,又进一步降低了黄砂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由第一抓斗车2将存储在采砂堆集场砂棚1内、经自然凉干并经测试含水率小于10%的河砂,抓送到装料斗3内,经装料斗落入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送带上并由该输送带输送至回转筛5,经回转筛筛选后,剔除无用的泥砂和不需要的石子,筛分后的河砂落入第二带式输送机6的输送带上并由该输送带输送至第二抓斗车7的旁边堆积,再由第二抓斗车将其抓送到失重式计量秤8的称重斗内,通过失重式计量秤落入大倾角皮带输送机10的输送带上并由该输送带输送至设有出料口的过渡仓11内,以便散装装车输送。
上述的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送带上设有磁性的吸铁装置41,以剔除混杂在河砂中的金属。
上述失重式计量秤8的一侧设有编织袋包装机9,以便袋装运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金树青,未经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金树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34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