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冶金工件用自动浸油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4462.X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13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特达因(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26 | 分类号: | B22F3/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冶金 工件 自动 油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工件制备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冶金工件的自动浸油机。
背景技术
在汽车加工领域,一些车用零部件是利用金属粉末压制成型烧结制成,即粉末冶金零部件。粉末冶金零部件在烧结过后,由于压制过程中有毛刺的产生,故需要进行震动去毛刺的工序,然后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完成后需要及时浸油防锈处理,否则零件容易生锈。在现有技术的一般的车用冶金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目前烧结后的粉末冶金零部件浸油工序是采用手工浸油操作,当粉末冶金零部件经震动完成后运送至手动浸油区时,由工人逐一将粉末冶金零部件放入浸油槽中进行浸油操作,然后再取出来,进入下一步生产工序。人工手动浸油存在如下状态:1、由于工人取件的速度较慢会导致有些工件浸油不及时,导致产品容易生锈;2、手动浸油过程中,工人的肢体容易产生碰伤;3、由于手动浸油速度较慢,故生产过程库存较高,生产效率低下;手动浸油造成人工浪费,需安排专门的浸油操作工人。这一情况不仅发生在车用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也同样发生在其他需要浸油操作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冶金工件用自动浸油机,能够代替人工浸油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且产品浸油充分;生产过程中不仅工人不易碰伤发生意外,且产品也不会碰伤受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冶金工件用自动浸油机,包括:浸油槽及工件传送装置,所述工件传送装置包括马达、两个传动轮、及套设于所述两个传动轮上的传送带,所述两个传动轮分别置于所述浸油槽的槽口的两端,所述马达驱动所述两个传动轮运转;所述浸油槽的内壁的中间设有固定挡块,所述固定挡块阻挡所述传送带的一侧,所述传送带沿着固定挡块做曲线运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两个传动轮一个是主动传动轮,另一个是从动传动轮。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内设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浸油槽分成上下两层结构,所述浸油槽的上层内置有工业用油。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的上方还设有一个密封罩,所述密封罩罩设于所述浸油槽的槽口,所述密封罩的两端设有出料口。
优选的,还设有吹风装置,所述吹风装置包括鼓风机、通风管、排风口,所述鼓风机设于所述浸油机的下层内,所述排风口设于所述密封罩上,所述通风管连接所述鼓风机与所述排风口,所述鼓风机吹出的风通过通风管至所述排风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鼓风机用于吹风,当工件浸油后经过排风口后,通风管吹出的风从排风口吹出将工件吹干。
优选的,所述密封罩上还设有风刀,所述风刀设于所述排风口的附近。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风刀的作用是以强风的方式将产品表面的油污吹干净。风刀的作用是用压缩空气驱动,适合于吹气除水除尘,水分吹除干燥,吹风冷却等应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风刀是可以采用涡流风机或高压离心风机驱动(代替高能耗的压缩空气),它使用不同的风机与风刀配合,可及时把物体表面的尘屑及水分吹干。优选的,采用由著名的加拿大纳克斯公司出品的NexFlow风刀,该风刀在工业领域中存在大量吹风除水、吹风除尘等应用,如吹除钢板,铝合金型材等平面上的灰尘、水分, 吹除饮料瓶、包装罐等瓶体表面的水分,吹除产品表面的杂质灰尘,残液,外包装上的水分,以及传送带清理等。在有压缩空气供应的条件下,Nex Flow风刀可完美的满足这些应用。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的上层的侧壁还设有洁油窗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浸油槽上的洁油窗口的作用是:可以通过洁油窗口清理浸油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的隔板上还设有一放油球阀,所述放油球阀连通所述浸油槽的上层。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与所述密封罩上均开设有观察窗口。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浸油槽与所述密封罩上设有的观察窗口的作用是,用来方便观察工件的浸油过程。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是金属网带。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方便使用,且避免传送带长期使用磨损,故选用金属网带做为传送带。且金属网带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能够保证工件在整个传送过程中不掉落入浸油槽内。
优选的,所述浸油槽的底部的四角分别设有一个脚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浸油槽的底部设有的脚轮是活动脚轮,能够方便浸油槽整体的移动,方便在车间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特达因(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麦特达因(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44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