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5789.9 | 申请日: | 2014-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5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周锋;丁国新;刘闯;张伟超;周阳;梁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30 | 分类号: | C02F1/3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催化 有机物 污水处理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光催化含氮有机物净水技术具有低能耗、操作简单、装置简便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其在净化污水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政府对企业的排污和能耗要求和限制越来越高,如何采取低能耗取得良好的处理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而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光催化装置为圆筒式,抽拉箱式,试管式、牛角管式等结构;这些装置都是由最初的试管式装置演变而来,工作原理大都为:将催化剂放在试管或烧杯中,出口用橡皮塞堵住,并在橡皮塞上开一个进料孔和一个出料孔,并加以人造光源催化。由于光源的穿透性和装置内部实用体积的局限性,很难对有机物废水实现连续化、高效率催化除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含氮有机物污水的连续净化,提高净化效果,环保节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的结构特点是:
在污水处理装置的入口至出口的水流通道中,沿水流方向依次串联设置N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第一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进水口即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入口,第N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出水口即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出口;
每个光催化处理单元是以进水口一侧底边并排设置若干个导流孔,其出水口一侧顶边并排设置若干个导流孔形成低进高出结构;相邻两个光催化处理单元之间以上一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出水口与下一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进水口形成有水流转向单元;以互相间隔设置的所述光催化处理单元和水流转向单元形成竖直方向上的“S”型流道;
在所述光催化处理单元中设置有催化剂;
在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上方设置有能照射到每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催化光源;
在所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反光镜面板。
本实用新型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N个光催化处理单元可并排设置成M排催化通道;各催化通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在相交错的位置上;相邻两个催化通道是以前一个催化通道中第N个水流转化单元的出水口为后一个催化通道中第一个光催化处理单元的进水口,形成水平方向上的“S”形通道。
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为无盖式或有盖式结构。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通过光催化处理单元与水流方向转变单元交替串联设置,能有效对水流方向进行调节,不仅可以增加含氮污水在每个光催化处理单元中的催化停留时间,延长催化流程,而且污水通过水流方向转变单元形成从下往上的势能差更利于光催化剂与含氮污水的充分混合,达到净化效果。
2、本实用新型能任意串联设置多组催化处理单元与水流方向转变单元,同时也能并排设置的多组催化处理单元与水流方向转变单元形成多个催化通道,组装灵活多变,也易于改变结构;从而实现在有限空间内污水的连续净化,提高净化效率和空间利用率,更适用于实验室和小规模模拟实验使用。
3、本实用新型的催化光源可以是太阳光,充分利用能源,也可以为人工光源,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正常工作。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部加装的反光镜面板,能提高光的利用率,增强光催化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通过光催化处理单元中设置纳米氧化物复合再生纤维素作为催化介质,不仅可以替换和重复使用,成本低廉,而且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1组光催化处理单元和水流转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N组光催化处理单元和水流转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间任一组光催化处理单元和水流转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污水处理装置的入口;2污水处理装置的出口;3光催化处理单元;4底边导流孔;5顶边导流孔;6水流转向单元;7反光镜面板;8催化通道;9第N个水流转化单元的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光催化含氮有机物污水处理实验装置采用高透光性材料,可以是树脂,或亚克力板,也可以是玻璃等透光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57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