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126568.3 申请日: 2014-03-19
公开(公告)号: CN203929783U 公开(公告)日: 2014-11-05
发明(设计)人: 刘箐;刘程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G01N33/577 分类号: G01N33/577
代理公司: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代理人: 郁旦蓉
地址: 200093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血性 大肠杆菌 o157 h7 免疫 胶体 快速 检测 试纸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属于生物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检测大肠杆菌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指标。2003~200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病原。微生物性病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中毒人数最多。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焦点。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HUS和TTP的病情凶险,其中3%~5%的HUS病人死亡,约有12%的HUS病人有严重的后遗症,危害十分严重。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该病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生了暴发和流行,尤其1996年5月~8月间日本发生了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发流行,累积患者近万人,并有数人死亡,因此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在1987年就发现该种大肠杆菌引起的散在感染,近几年已 陆续有十多个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虫和腹泻病患者中检出该致病菌,存在着疫情暴发、流行的潜在威胁。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产品用于检测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其中有一些是使用免疫胶体金方法的试纸条,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所使用的抗体往往是使用单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配合使用,因此存在着检测精度低和交叉反应高、试纸条有效期短等问题,对检测的精度和准确度造成了一些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种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底部的衬板,以及在该衬板上依次排列的样品垫、与样品垫连接并且喷涂有单克隆抗体GS2-D3与胶体金偶联后形成的金标抗体的金标垫、与该金标垫相连接的NC膜以及与NC膜相连接的吸收垫,

其中,NC膜上具有单克隆抗体喷涂于NC膜上所形成的检测线。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金标抗体是单克隆抗体GS2-D3与胶体金偶联后形成的。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对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单抗SDS-PAGE电泳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各抗体偶联胶体金pH结果;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各抗体偶联胶体金结合量结果;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各抗体组合配对结果;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胶体金试纸条灵敏度结果;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胶体金试纸条交叉反应结果;以及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的胶体金试纸条模拟带菌实验结果。

保藏信息:

1.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S2-D3于2012年9月24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

保藏号为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中国,北京市)No.66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5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