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细长桁架柱状结合桅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6634.7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1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陈锐;胡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15/00 | 分类号: | B63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之壮;仇蕾安 |
地址: | 43006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细长 桁架 柱状 结合 桅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细长桁架柱状结合桅杆。
背景技术
桅杆是一种外观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结构构造物,其上装设信号设备、观通设备和导航设备,由于其安装位置占据了整个船舶的至高点,对船舶的外观协调性具有重要影响。现有公务执法船常用的桅杆型式有两种:桁架桅和柱状桅。
桁架桅杆是由几根大型管材组成主框架,多根小型管材相互连接组成的桁架结构物。其优点是结构强度可靠,重量较轻,桅杆上设备安装支点较多。其缺点是外形较呆板,管材纵横交叉,构造稍显凌乱,不适用于对外形要求较高的船舶,无法体现公务执法船的威严性。
柱状桅杆是由外部板材和内部型材焊接形成的柱状结构物。其外形简洁可塑性强,具有现代感,能体现出公务船的威严。其缺点是,为保证结构强度特性,尺寸较大,导致重量比桁架桅增加很多,对于船舶整体重量控制和稳性有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适用于海洋执法类船舶的桅杆外形和结构型式,能够改善桁架桅杆和柱状桅杆在实用中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大型细长桁架柱状结合桅杆,该桅杆结合了桁架桅和柱状桅的特点。主桅采用细长柱状桅,可根据船舶的外观,设计合适的造型,同时大幅减小柱状桅的尺度,以减少桅杆重量,节省船舶总体资源。但单纯的细长柱状桅,结构强度很难满足船舶使用需求,在主桅的周边设置大型桁架,就形成了桁架-柱状结合桅杆。
大型细长桁架柱状结合桅杆,是针对我国公务船的特点,从外形上注入中 国文化特色,从桅杆外形设计、结构构造设计和实用功能设计综合优化考虑,形成的一种新型桅杆型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型细长桁架柱状结合桅杆,包括主体和顶部小桅,其外围设备为上层甲板和下层甲板。
所述主体主要由第一斜撑杆、第二斜撑杆、柱状桅、第一安装平台、第二安装平台、第三安装平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组成。
其连接关系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下层甲板上,所述柱状桅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层甲板上,所述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柱状桅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斜撑杆与所述柱状桅、所述第二斜撑杆与所述柱状桅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平台、第二安装平台、第三安装平台分别安装在所述柱状桅上,所述顶部小桅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平台上。
特别地,还包括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安装在所述第一斜撑杆与第二斜撑杆之间。
特别地,所述第一安装平台、第二安装平台、第三安装平台与所述柱状桅之间还通过支撑杆支撑。
特别地,所述柱状桅为空心菱形剖面结构。
特别地,所述顶部小桅由多根管材组成的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法突破传统桅杆型式的束缚,将桁架桅杆和柱状桅杆的优点结合起来,兼顾外观需求及使用需求,达到优化桅杆重量和布置的目的。具有以下特点:
一、外观新颖。从侧面看呈“人”字形,从主视方向看呈“本”字形,体现中国“人本”文化特色;侧面斜撑位置正处于桅杆主体的黄金分割点,体现视觉协调性。
二、结构形式简单。采用简单的三支点形式,横向和纵向均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解决了整体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三、主桅采用菱形横剖面,在外观上,线条简洁、轮廓分明;在功能上,提供合理的剖面惯性矩,从而使桅杆的固有振动频率避开船体总振频率和主机机振频率,解决了桅杆的共振隐患。
四、桅杆功能合理分区,美观与适用有效结合。下半段采用柱状桅,安装观通导航等大型设备,上半段采用桁架桅,安装信号灯等小型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柱状桅的剖面图。
其中,1-第一斜撑杆;2-第二斜撑杆;3-柱状桅;4-第一安装平台;5-第二安装平台;6-第三安装平台;7-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顶部小桅;10-上层甲板;11-下层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游艇的牵引轮系统
- 下一篇:一种船舶建造中防止甲板翻身变形的保护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