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动电机轴用两端盖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7934.7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成群 |
主分类号: | H02K5/124 | 分类号: | H02K5/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机轴 两端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附属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电机轴用两端盖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振动电机的密封一般采用“动态直线磨损密封”,就是在轴承外边安装V型橡胶圈或骨架油封来防水防尘。由于振动电机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南方用户又多在露天使用,再加上用户为了调激振力方便,不安装防护罩使用,致使振动电机进水、进粉尘,使用寿命只有一年左右,环境条件恶劣的甚至几天就会损毁。根据对大量返修的振动电机的拆卸,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振动电机的工作环境决定其使用寿命,且存在着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因电机各部件在制造,加工,组装和使用的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损伤和缺陷,使电机不能长期正常使用;必然因素:主要是指密封问题;由于振动电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密封技术的限制,至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机的防水和防尘问题。水进入电机内,会降低绝缘,也可使相间、匝间短路,烧坏电机;矿物质粉尘由于电机振动的作用,从电机轴与轴承座之间的空隙直接进入轴承内,使润滑油变质,加快轴承磨损,并呈恶性循环状态,导致轴承严重磨损,造成轴承间隙过大,导致轴承抱死或转子扫膛,超负荷烧坏。有上述内容可知,密封是影响振动电机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因素,本行业技术人员一直在寻求解决密封问题的技术方案,如提高加工精度,缩小密封处间隙;选用密封轴承等,但是,轴承游隙和电机运转振动时轴产生的跳动仍会客观存在一定的间隙,并且随着长时间使用间隙会不断增大。目前,防尘防水最好的方法为加装骨架油封,但是骨架油封具有安装困难,对轴的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高,且骨架油封主要靠弹簧将油封橡胶和电机轴绷紧来进行密封的,由于电机轴的转动摩擦,油封磨破后仍失去密封作用;无法解决振动电机进水进粉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加工精度要求低,长时间使用时密封效果一致且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振动电机的振动电机轴用两端盖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装置包括电机轴、左端盖和右端盖,左端盖的外侧设有左密封扣,右端盖的外侧设有右密封扣,所述左密封扣和右密封扣上分别设有防水C型橡胶圈,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的内径小于电机轴的外径。所述左密封扣设在左端盖的外侧距离电机轴孔边缘7mm处,右密封扣设在和右端盖的外侧距离电机轴孔边缘7mm处。所述左端盖的外侧与其相对应的左密封扣为一体结构,右端盖的外侧与其相对应的右密封扣为一体结构。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的内径比电机轴的外径小5%~8%。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的厚度为10mm,单边截面宽20mm。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的材质为抗老化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左密封扣与C型橡胶圈组合后形成了7个90°转弯的曲线,从而增加了很大的阻力;2、曲线间隙的距离比直线长了好几倍;3、该装置的上下左右都必须向上翻坡,水和粉尘受地球引力都是向下落的,且过不了翻坡的左、右密封扣;4、电机轴留有1mm的轴相,电机轴工作时无论是靠左还是靠右,电机左、右两端的端盖外侧的密封扣都会与其相组合的C型橡胶圈的一面紧贴,起到密封作用,并且不会磨损,其密封效果始终不会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C型橡胶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振动电机轴用两端盖密封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机轴1、左端盖2和右端盖3,左端盖2的外侧设有左密封扣4,右端盖3的外侧设有右密封扣6,所述左密封扣4和右密封扣6上分别设有防水C型橡胶圈5,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5的内径小于电机轴1的外径。所述左密封扣4设在左端盖2的外侧距离电机轴孔边缘7mm处,右密封扣6设在和右端盖3的外侧距离电机轴孔边缘7mm处。所述左端盖2的外侧与其相对应的左密封扣4为一体结构,右端盖3的外侧与其相对应的右密封扣6为一体结构。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5的内径比电机轴1的外径小5%~8%。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5的厚度为10mm,单边截面宽20mm。所述防水C型橡胶圈5的材质为抗老化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成群,未经吴成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79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