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8164.8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2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楼爱燕;楼来勇;吴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3/00 | 分类号: | B22D13/00;B22D13/1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1307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离心 浇铸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重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
背景技术
重熔是对金属及合金的二次熔化的过程,制备好的各种合金在进行成型的时候需要进行熔化的过程。
重熔工艺所用到的其中一种方法叫做离心浇铸,离心浇铸是利用离心力成型管状或空心筒状制品的方法。将定量的熔体放在旋转的模具中,使其绕单轴高速旋转。此时放入的物料即被离心力迫使而分布在模具的近壁部位。传统的离心浇铸设备在制备时需要人工一步步引导操作,操作步骤复杂,并且模壁上的成料大多在内部具有气泡,这些气泡很难排除,导致成品件分布不均匀,致密性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钢件的脆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上述离心浇铸设备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自动一键式操作,成品件的气泡处理更为成熟的离心浇铸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壳,设在机壳内的一个离心铸室、中心处理机构、加热系统和浇铸系统,所述加热系统作用于离心铸室上,中心处理机构则连接控制加热系统和浇铸系统,所述的浇铸系统包括驱动离心铸室离心转动的电机、用于离心铸室室内气体交换的真空泵和稀有气体源,所述的离心铸室与机壳拆卸连接,机壳上设有承托离心铸室的载板,载板上设有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直接反馈信息至中心处理机构。
通过重力传感器自动识别离心铸室是否有进料,当进料以后中心处理机构在设定迟缓一定时间后开始工作,工作时先启动真空泵吸气同时加热系统工作,然后通入稀有气体,当成品件液化以后启动电机带动离心铸室旋转铸造成型。
在上述的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中,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卷绕在离心铸室外侧的螺旋线圈、加注在线圈上的交变电流,以及设在离心铸室上的温度传感器。使用感应加热,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达到熔点时反馈到中心处理机构,此时中心处理机构控制离心铸室的转动。
在上述的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中,所述电机上设有变频器,中心处理机构直接控制变频器以达到控制电机转速的目的。
在上述的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中,所述离心铸室下方和电机转轴上均设有皮带轮,离心铸室与电机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在上述的全自动离心浇铸设备中,所述离心铸室包括一个模座和一个内胆,所述的内胆置于模座的中心位置,内胆的边壁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的通孔连通内胆和模座的内部腔体。内胆用于放置固态的金属并进行加热熔化,离心运动时,铁汁通过通孔被甩在模座的边壁上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能自动完成从进料到成型的全部过程,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约了人力资源,同时采用了真空抽气,稀有气体填充技术,降低了成品的内部气泡形成率,有效提高了工件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离心浇铸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离心浇铸设备控制连接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变频器;3、电机;4、稀有气体源;5、真空泵;6、电流转换器;7、皮带;8、皮带轮;9、温度传感器;10、重力传感器;11、线圈;12、离心铸室;13、内胆;14、通孔;15、模座;16、中心处理机构;17、离心转轴;18、气孔;19、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离心浇铸设备包括有机壳1、一个加热系统和一个浇铸系统,加热系统和浇铸系统共同作用在一个离心铸室12上且通过中心处理机构16直接控制两个系统,离心铸室12的下方设有离心转轴17,离心转轴17为中空管结构,连通着离心铸室12,离心铸室12内又设有对接离心转轴17的气孔18,气孔18直接通到离心铸室12的内腔,离心转轴17上设有皮带轮8,机壳1上固定着一个电机3,以及在电机3转轴上设置的皮带轮8,电机3通过一根皮带7带动离心转轴17的转动,所述离心转轴17上连接一个真空泵5和一个稀有气体源4,且通过气孔18直接与离心铸室12内气体交换。所述离心铸室12的底部设有一块承重的载板19和载板19上的重力传感器10,电机3上设有一个变频器2,重力传感器10和变频器2直接反馈信息至中心处理机构16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哲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8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塞棒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铸造砂箱的防松锁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