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藻类二级培养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128971.X 申请日: 2014-03-20
公开(公告)号: CN203754705U 公开(公告)日: 2014-08-06
发明(设计)人: 续卫利;姜锦林;周军英;单正军;田丰;王赵青 申请(专利权)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M1/00 分类号: C12M1/00;C12M1/04;C12N1/12;C12R1/89
代理公司: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 肖明芳
地址: 210042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藻类 二级 培养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游植物的培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藻类二级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藻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从炎热的赤道至常年冰封的极地都有它们的踪迹。

藻类不仅是水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而且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供应者。藻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同时固定氮素,藻类生产的有机碳的总量约为高等植物的7倍,每年约能固定1.7亿吨的氮素。藻类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

藻类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当藻类过度繁殖出现“水华”时,对生产带来的危害也难以估量甚至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以蓝藻为例,2007年太湖水华暴发造成无锡市自来水恶臭难挡、无法饮用,在情况严重的湖区,湖水像绿色油漆一样浓稠,市民生活大受影响。同年巢湖、滇池也相继爆发蓝藻,北方城市长春的重要水源地水库也发现了蓝藻。20世纪80年代初,奥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Malpas水库,流行病学研究,检测到饮用水的有毒蓝藻污染与肝损伤之间的同步性。

藻类的优点目前还没充分体现,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报道相对较多,研究人员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一领域,藻类的室内二级扩大培养越来越重要。现有的专利主要针对藻类的大规模培养或藻类污染的治理,针对保证科研质量的装置和方法未见记录。本实用新型便于藻类生长且不易受到污染,保证了各类研究的科学性,同时还可方便的观测到外源物质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将使藻类二级培养便于进行且纯度得以保证,便于多种研究工作的开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证藻类正常生长的二级培养装置,该装置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藻类稳定生长,满足各类研究工作开展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藻类二级培养装置,包括底部支撑板,在底部支撑板的上固定反光装置构成框架,在反光装置上搭载的具孔活动盖板,具孔活动盖板上放置气体加载装置;在反光装置上搭载的光源加载装置,在框架内设有光源加载装置和藻培养容器。

其中,所述的反光装置为底部和长侧边用反光板密封,短侧边开放的框架,

其中,所述的光源加载装置,为焊接在支撑板短侧边中间位置的垂直的钢架,钢架中间位置设几根不锈钢柱,从中间不锈钢柱处延伸出带固定圈的细柱,其它不锈钢柱可根据培养藻种的需要加载不同强度光源。常用的两类灯管为生长灯和LED灯。

所述气体加载装置包括气泵以及连接气泵和藻培养容器的进气管,进气管上设有气量调节阀和滤气阀。

其中,所述的培养容器包括培养容器口的棉塞或硅胶塞,进气玻璃管,底部的出液口。

其中,所述的具孔活动盖板面积基本覆盖反光装置顶部的开口。

其中,所述的反光装置仅在框架长侧边整面固定,反光板表面为“Z”形褶皱。

其中,所述的光源加载装置,中间立柱固定的光源可根据藻类生长所需光强来增减,光源通过自动定时开关调节。固定圈距离光源≥30cm,且圈上留有缺口,便于藻培养容器的取放。

其中,所述培养容器具有刻度,棉塞松紧程度以拔出容器口时有“砰”的声音为宜,出液口用硅胶管封闭,硅胶管用夹子控制以免培养液漏出。

一种利用上述的装置进行常用藻的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25±2℃室内条件下,向培养容器内注入所需量的培养液,培养液可以为自来水、培养基或其它水。培养容器和水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性灭菌。向培养容器中接种藻,浓度达到104个/mL;

B培养容器在藻类培养装置中固定好,开启光源加载装置、气体加载装置,连续运行4天后观测藻类密度。

C从培养容器出液口取少量液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来判断是否满足需求。

步骤A中,所述的藻类初始接种浓度需至少达到104个/mL,用于接种的藻无污染、达到稳定对数生长期。

步骤B中,所述的光源加载装置按照光暗时间比16:8运行。

步骤B中,所述的气体加载装置,加载气量为形成一串气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89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