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9339.7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洋 |
主分类号: | F03G3/00 | 分类号: | F03G3/00;H02K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37 | 代理人: | 朱黎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惯性 惰轮储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油压系统、或磁极结构,推动惰轮,使惰轮产生转动,进而将转动动能储存于惰轮之上,进一步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惯性惰轮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能量的储存有很多种,有电瓶有位能也有动能,目前,可采用的储能方式有机械、电磁和化学三方面。其中,机械储能方式有齿轮、链轮、弹簧。例如,申请号为89210754.5的专利“机械储能器”,通过齿轮和轴转动,将能量扭锁到蜗卷弹簧中,储存起来;之后,可通过相反方向的机械传动释放出能量。
上述发明创造通过齿轮、轴、弹簧的相互连接实现能量储存,结构复杂,同时,能量储存和释放时的操作都不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该装置通过高效率油压装置推动惰轮转动,利用惰轮高速运转产生的旋转动能进行储能,更进一步的使用磁极原理加以推动惰轮产生转速;此外,还可以把储存的能量用于发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能使储能方式多元化并产生高效率,它能够储存能量并且在需要时释放能量,此外,还可以把储存的能量用于发电,还可以通过安装磁极结构带动惰轮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包括压力源、油压马达、第一变速单元、惰轮,所述压力源与油压马达相连接,油压马达的轴心与第一变速单元输入端相连接,第一变速单元输出端与惰轮轴心相连接,油压马达和惰轮都通过固定支架相对应固定于底座。
其中,所述压力源包括油压泵、储油槽、进口处单向流体管路和出口处单向流体管路,所述储油槽提供油料,并由进口处单向流体管路与油压泵的进口端连通,油压泵的出口端由出口处单向流体管路与储油槽连通,从而构成连通的循环回路,所述油压泵通过固定支架相对应固定于底座。
其中,还包括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和第二变速单元,发电机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于底座,惰轮与发电机的轴心之间相对设有第二变速单元。
其中,所述惰轮外圆周处设有推动惰轮产生转速的磁极结构,所述磁极结构包括磁极支架、磁铁,磁铁设置在磁极支架上和惰轮外圆周处。
其中,所述磁铁相对排列在惰轮外周面和磁极支架内圆周面之间。
其中,所述磁铁错开排列在惰轮外周面和磁极支架内圆周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变速单元或第二变速单元为皮带轮或齿轮变速装置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一种惯性惰轮储能机构,包括:压力源、油压马达、变速单元、惰轮,其中压力源(可来自自然界、人力或物力)由储油槽提供油料,经进口处单向流体管路引导,由油压泵加压后,带动油压马达轴心,使之产生转动,将油料由出口单向流体管引导流入油槽,形成循环流体,所述油压马达轴心连接变速单元,变速单元与惰轮轴心连接,使惰轮产生转速,储存产生的旋转动能;其中所述油压马达、油压泵和惰轮,都使用固定支架相对应固定于底座。
惰轮旋转产生的能量输出至发电机用以发电,所述发电机通过固定支架相对应固定于底座,且与惰轮和发电机轴心之间相对设有变速单元连接,以供发电。
惰轮因发电使能量消耗,从而减速,为提升惰轮旋转,于该惰轮外圆周设置磁极结构,利用磁力推动惰轮产生旋转,该磁极结构包括:磁极支架、磁铁,所述磁铁以相对应之角度错开排列于惰轮外圆周面及磁极支架内圆周面。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接有发电机构的上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惯性惰轮储能装置,利用油压及磁力推动惰轮转动及发电的立体图。
其中,图1至图4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底座
200——固定支架
210——发电机固定支架
300——油压泵
400——油压马达
500——惰轮
510——磁铁
520——磁极支架
600——皮带轮
610——发电机用皮带轮
620——发电机
630——第一变速单元
640——第二变速单元
700——接电
800——进口处单向流体管路
900——出口处单向流体管路
1000——引导流入储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洋,未经李志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93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NG的码头船对船传输
- 下一篇:电动自行车后座支架电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