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箍筋加工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0101.6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1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吴昌斌;刘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5/02 | 分类号: | E04H5/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箍筋加 工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场加工箍筋的箍筋加工场,属于建筑钢筋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工地所用箍筋的加工,通常是将运至工地的钢筋盘条通过人工拆包松卷,松卷后的钢筋呈弯曲状,需要经调直后再进行加工,现有的调直工艺是人工借助一些简单的设备将其拉直,在拉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钢筋轴向扭曲变形,影响钢筋的力学性能。现有箍筋的加工过程也主要依靠人力或半机械化设备在工地现场进行加工,需要将调直后的钢筋按箍筋形状截成一段段的直筋,然后再按图纸要求弯成所需形状,现有的加工工艺加工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 加工质量和时间进度难以控制、材料和能源浪费较大。现场杂乱无章,也不利于文明施工管理。另外在钢筋或成品的临时转运过程中经常需要塔吊的配合,也会影响其它施工部位的有序施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场加工箍筋的箍筋加工场,以解决现有箍筋加工能力较低、劳动强度大, 不便于管理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箍筋加工场,该箍筋加工场为长方形,沿箍筋加工场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通道,通道的顶端为箍筋加工区,箍筋加工区内设有弯箍机,箍筋加工区一侧设有废料区;通道的一侧为原料堆放区,通道的另一侧为成品堆放区,沿箍筋加工场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轨道,轨道上设有门式起重机。
前述箍筋加工场中,所述弯箍机上设有防护棚,弯箍机的入口一侧设有放线架,弯箍机一侧的防护棚内设有控制室。
前述箍筋加工场中,所述通道入口两侧设有隔离栅栏。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一台电动葫芦门式起重机配合一台数控钢筋弯箍机组成。门式起重机吊运范围覆盖所有加工场地,场地内钢筋原材料、成品箍筋、现场设备的吊运均由门式起重机完成。加工场内单独配备起重机完全摆脱了场内材料转运对于塔吊的依赖,避免了钢筋场材料转运对其他施工部位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钢筋的全自动不间断弯曲成型的加工流程,能够连续生产,原料浪费极少,可节约成本,并且提高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为:1-通道、2-箍筋加工区、3-弯箍机、4-废料区、5-原料堆放区、6-成品堆放区、7-轨道、8-门式起重机、9-防护棚、10-放线架、11-控制室、12-隔离栅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下述的一种现场加工箍筋的工艺方法所构建的,如图1所示,该工艺方法是在施工现场单独开辟一块长方形箍筋加工场,箍筋加工场划分有原料堆放区5、箍筋加工区2、成品堆放区6和废料区4;沿箍筋加工场长度方向的两侧铺设有轨道7,轨道7上设有门式起重机8负责将原料堆放区5的原料运送至箍筋加工区2,箍筋加工区2设有弯箍机3,通过门式起重机8将加工好的成品箍筋运送至成品堆放区6,工程所需箍筋全部由箍筋加工场提供。长方形箍筋加工场的面积为400-500平米,地面采用C25混凝土硬化,硬化厚度200mm。门式起重机8采用起吊重量为5吨以下的遥控式电动葫芦门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8在位于箍筋加工场两侧的轨道7上行走,起吊范围可覆盖整个箍筋加工场。弯箍机3采用天津建科生产的具有自动调直、自动截断、自动弯制功能的型号为WG-12B的数控钢筋弯箍机;弯箍机3安放在防护棚9内,弯箍机3的入口端设有放线架10,弯箍机3一侧设有控制室11。
根据上述工艺方法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箍筋加工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箍筋加工场为长方形,沿箍筋加工场长度方向的中间设有通道1,通道1的顶端为箍筋加工区2,箍筋加工区2内设有弯箍机3,箍筋加工区2一侧设有废料区4;通道1的一侧为原料堆放区5,通道1的另一侧为成品堆放区6,沿箍筋加工场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轨道7,轨道7上设有门式起重机8。弯箍机3上设有防护棚9,弯箍机3的入口一侧设有放线架10,弯箍机3一侧的防护棚9内设有控制室11。通道1入口两侧设有隔离栅栏12。
实施例
以下以某建设项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说明。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3.1万㎡,由19栋32层塔楼组成,地下室占地面积7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0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边形简易便携帐篷
- 下一篇:一种新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