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静止充电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1010.4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钦普;孙国伟;赵佳;刘清波;薛守飞;刘涛;宋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52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电式 混合 动力 客车 静止 充电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静止充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是一种可进行外接电源充电的新能源客车,如果在客车充电过程中,驾驶人因人为疏忽而忘记拔掉充电插头,此时如果启动车辆行驶,就会将充电插头或充电桩严重拉坏,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客车在充电过程中必须让车辆静止不动同时禁止启动行车,以达到对充电设备的安全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静止充电保护电路,该装置用于控制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在充电插头插入到充电座后,车辆中各个控制系统电源进行切换互锁,车辆此时不能点火启动,同时又能确保车辆时始终处于静止驻车制动状态;保证了充电设备不会因车辆人为的移动而被拉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静止充电保护电路,包括电源切换电路、CAN总线网络、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接口总成、外接充电设备、驱动电机控制系统、仪表系统、驻车制动气路系统、发动机ECU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其中,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接口总成、外接充电设备、驱动电机控制系统、仪表系统、驻车制动气路系统、发动机ECU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分别通过电源切换电路连接电源,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接口总成、外接充电设备、驱动电机控制系统、仪表系统、驻车制动气路系统、发动机ECU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分别通过CAN总线网络连接外接设备。
所述电源切换电路连接车载蓄电池,车载蓄电池的正极分为两路支路:常电支路和ACC电支路,其中,常电支路为车载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常电总开关后的支路,ACC电支路为车载蓄电池的正极连接常电总开关后再连接ACC电源开关后的支路;ACC电支路串联熔断器、二极管后连接充电插头位置开关的一端,另一端连接充电使能继电器线圈的正极,线圈负极连接点火互锁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的一端,常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充电使能继电器常开触点一端连接ACC电支路,另一端连接充电互锁继电器的线圈正极,充电互锁继电器的线圈负极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
所述CAN总线网络,包括三组CAN总线回路,分别为CAN回路I、CAN回路II、CAN回路III,每个CAN回路包括CANH、CANL两条线路,两条线路之间连接有终端电阻和屏蔽层。
所述整车控制系统,包括八个连接端,一端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两端分别连接CAN回路I的CANH、CANL线路,两端分别连接CAN回路III的CANH、CANL线路,一端连接常电支路,一端连接动力使能继电器的线圈负极,所述动力使能继电器的输入端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一端连接点火互锁继电器的线圈正极。
所述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七个连接端,一端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两端分别连接CAN回路I的CANH、CANL线路,两端分别连接CAN回路II的CANH、CANL线路,一端连接常电支路,一端连接BMS电源继电器的开关公共触点。
所述充电接口总成包括充电插座与充电插头;充电插座通过专用支架安装在车身上,充电插头属于外接部件,充电插座端包括三个连接端,两端分别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常电支路,一端连接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插头包括三个连接端,两端分别连接外接电源的正、负极,一端连接外接充电设备,所述外接充电设备是采用电网电能对车辆进行补充充电的外部设备,不属于车辆本身部件。
所述充电接口总成上集成安装有充电插头位置开关;当充电接口总成中的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连接时,充电插头位置开关自动闭合;当充电接口总成中的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分开时,充电插头位置开关自动断开。
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包括五个连接端,两端分别连接CAN回路I的CANH、CANL线路,一端连接车载蓄电池的负极,一端连接动力使能继电器的开关触点的一端,动力使能继电器的开关触点的另一端连接熔断器后连接ACC电支路;一端连接常电支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10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支架以及将支架插入递送导管的方法
- 下一篇:个人化假体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