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生儿床垫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3890.9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01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邹丹;陈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G7/05 | 分类号: | A61G7/05;A61F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王明书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生儿 床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用于护理的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床垫。
背景技术
新生儿吐奶是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婴幼儿食管肌肉的张力较低,容易引起扩张,同时蠕动比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积;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易被食物冲开,当胃内食物稍多时,可以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幽门关闭较紧,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发生痉挛,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过缓慢或难以通过,食物则由幽门处反流到贲门处,破门而出,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易流回食道,造成吐奶。
目前的新生儿床垫均为普通床垫,当新生儿吃完奶后躺于床垫上时,处于水平状态,若发生吐奶,由于头部与身体基本水平,因此,吐出的奶则倒流入鼻腔,造成鼻腔堵塞,发生呛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新生儿床垫在新生儿吃完奶后,若发生吐奶,易导致吐出的奶倒流入鼻腔,造成鼻腔堵塞,发生呛奶的缺陷,提供一种避免吐出的奶流入鼻腔,避免鼻腔堵塞和发生呛奶的新生儿床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新生儿床垫,包括床头和床体,床头高于床体且两者的夹角为30°,床头设有用于头部躺枕的第一凹槽,床体纵向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上表面横向呈倾斜状且左侧高于右侧。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新生儿床垫,包括床头和床体,床头高于床体且两者的夹角为30°;床头高于床体,使得新生儿的头部高于身体,从而使得奶自上向下流,流入胃中,避免奶倒流,头部高于身体30°,最利于新生儿呼吸。床头设有用于头部躺枕的第一凹槽,床体纵向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上表面横向呈倾斜状且左侧高于右侧;第一凹槽用于新生儿的头部枕躺,第二凹槽使得新生儿的身体限制于第二凹槽内,第一凹槽的上表面横向呈倾斜状且左侧高于右侧,使得新生儿的头部一侧高,另一侧低,因此,当新生儿吐奶后,奶会自高向低流,从侧面流下,避免吐出的奶回流至鼻腔中,从而避免鼻腔堵塞和发生呛奶的危险。
进一步,所述的床头包括U形气囊,第一凹槽为气囊凹槽,气囊凹槽的外侧与U形气囊的内侧连接,U形气囊和气囊凹槽分别设有充气孔。U形气囊和气囊凹槽可通过各自的充气孔进行充气,根据需要调节第一凹槽的倾斜程度及舒适性,当不要时,可放气后折叠保存,保存空间小。
进一步,所述的床体为气垫床体。气垫床体舒适性高且调节方便,保存空间小,可放气后折叠保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生儿床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新生儿床垫,包括床头1和床体2,床头1高于床体2且两者的夹角为30°,床头1设有用于头部躺枕的第一凹槽3,床体2纵向设有第二凹槽4,第一凹槽3的上表面横向呈倾斜状且左侧高于右侧;所述的床头1包括U形气囊,第一凹槽3为气囊凹槽,气囊凹槽的外侧与U形气囊的内侧连接,U形气囊和气囊凹槽分别设有充气孔;所述的床体2为气垫床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床体2为斜面,床体2高的一端与床头1连接,床体2低的一端设有挡板,U形气囊、气囊凹槽和气垫床体内均设有温水且设有加热棒,且U形气囊、气囊凹槽和气垫床体上设有放水孔(图中未绘出),使得新生儿处于适宜的温度,避免新生儿由于自身产热较少,夜晚睡觉冷。使用时,分别通过第一凹槽3的气囊凹槽、床头1的U形气囊和床体2的气垫床体的充气孔充气,充气至身体感觉舒适为止,新生儿吃完奶后,将新生儿的头部放入第一凹槽3的气囊凹槽中,使得头部一侧高,另一侧低,新生儿的身体放入第二凹槽4内,此时,头部比身体高且角度为30°,奶会由高向低流入体内的胃中,当新生儿吐奶时,奶从口中流出,由于头部一侧高于另一侧,因此,流出的奶从低处流下,防止发生鼻腔堵塞和呛奶的危险,当不使用时,通过充气孔将其放气后折叠存放。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38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消音装置的轮胎
- 下一篇:一种纸塑包装机的热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