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6403.4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03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黄中;徐正泉;江建忠;肖平;孙献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0 | 分类号: | F23C10/10;F23C10/18;F23C10/20;F23C10/22;F23C10/2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一体化 改造 技术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1.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改造后的屏式受热面(A)、改造后的返料系统(B)、改造后的布风系统(C)、改造后的二次风喷口系统(D)、改造后的灰渣冷却系统(E)以及改造后的脱硫剂添加系统(F);
所述改造后的屏式受热面(A),增加了屏式受热面(A)的长度和管束数量,改造后的屏式受热面(A)最底部距离布风板(C1)的距离为10~20m;屏式受热面(A)下部1~2m区域完全覆盖有屏式受热面耐磨材料(A1)以防止气流冲刷磨损,同时屏式受热面(A)外侧安装有防止其变形的屏式受热面加强筋(A2);
所述改造后的返料系统(B),在分离器入口烟道(B1)设置有分离器入口烟道导流装置(B12),对进入分离器的烟气进行整流,并对分离器中心筒(B4)固定方式和结构形式进行了改造,分离器中心筒(B4)顶部固定方式为自由吊挂式固定,分离器中心筒(B4)和分离器筒体(B2)之间为自由配合,能够相对滑动;分离器中心筒(B4)结构改造形式采用下部筒径偏心布置,偏心距离为100~2000mm,下部筒径为上部筒径的30~80%;
所述改造后的布风系统(C),在一次风室(C3)内安装有一次风室导流挡板(C4),在布风板(C1)上布置有风帽(C2),风帽(C2)为钟罩式风帽;布风板(C1)四周的风帽(C2)开孔率高于中心区域;
所述改造后的二次风喷口系统(D),采用多层二次风喷口布置,布置级数为2级或3级,分别为上二次风喷口(DH)和下二次风喷口(DL)或上二次风喷口(DH)、中二次风喷口(DM)和下二次风喷口(DL),所述上二次风喷口 (DH)、中二次风喷口(DM)和下二次风喷口(DL)的二次风沿炉膛密相区(1)高度方向分层倾斜向下送入,其倾斜角度5~65°;
所述改造后的灰渣冷却系统(E),采用的冷渣器(E2)为风水联合冷渣器,利用冷渣器(E2)能够将一部分细灰回送炉膛密相区(1),细灰的回送量为总灰渣量的5~30%;
所述改造后的脱硫剂添加系统(F),在返料器返料管(B10)上设置有脱硫剂添加口(F2),脱硫剂与分离器分离下来的热灰一起送入炉膛密相区(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返料系统(B),还包括对返料器(BB)的通流部分进行调整,返料器返料室(B7)的流通面积为返料器松动室(B5)流通面积的1.5~3倍;返料器返料风室(B8)和返料器松动风室(B6)之间设有返料器风室隔板(B9),应返料器返料室(B7)和返料器松动室(B5)之间设有返料器上隔板(B11),以应对物料外循环量的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返料系统(B),还包括在分离器中心筒(B4)内部安装有分离器中心筒内导流板(B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后的脱硫剂添加系统(F),还包括脱硫剂采用气力输送方式,输送气源为压缩空气,脱硫剂平均粒径为150~750μm,最大粒径小于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中心筒(B4)为耐热不锈钢,壁厚5~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钟罩式风帽的阻力为2.5~5.5kPa,彼此之间的间距为100~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二次风喷口(DH)、中二次风喷口(DM)和下二次风喷口(DL)之间对称或非对称布置,最底层下二次风喷口(DL)位于布风板(C1)上部400~1600mm,所述上二次风喷口(DH)、中二次风喷口(DM)和下二次风喷口(DL)的风量均能够独立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一体化改造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剂添加系统(F)设置2套或2套以上,其中至少有1套系统为备用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640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