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体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9587.X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5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波;杨晓鹏;刘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俊波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5100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可精准控温的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液体加热器提出更多的要求——健康环保、高效节能和控温精准。显然,目前市面上的液体加热器已经无法适应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特别是用于婴幼儿的饮食器具,人们对其要求更为苛刻。
目前,采用玻璃材料制成的壶体,具有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是理想的健康环保的液体加热器的首选,然而这种加热器由于玻璃材料的特性,不便于穿孔和固定,温度控制一直是个难题。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通电加热的玻璃壶,该玻璃壶通过把发热盘装配到玻璃壶体内,并使发热盘与玻璃壶体之间能被封闭,并在发热盘中间镶嵌有温度探头。这种玻璃壶虽然可以控温,但是这种方式违背壶体为全玻璃的初衷,无法真正做到安全可靠。
现有技术亦公开了一种分体式电加热器,这种加热器含有一种外壁测温固定结构,能够使温度传感器被固定在玻璃壶体的外侧壁部位,并在玻璃壶连接塑料件下方引出两根金属输出端,将传感器的相关数据传递到底座,从而控制水的温度。这种分体式加热器的器皿虽然能做到全玻璃材质,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一是使用不方便,二是热效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该液体加热器具有器皿体外精确控温、不限器皿材质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加热器,包含: 盛食物的器皿和加热炉体;所述炉体由微晶板、热电偶、发热盘、电风扇、主机盖和主机座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体在主机座侧壁上方还设置有红外线测温组件;所述红外线测温组件与所述盛食物的器皿的外壁留有间隙;所述红外线测温组件与主机座内的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微晶板嵌套有器皿定位圈。
所述的炉体内还设有热电偶和熔断器。
所述的炉体的主机盖在红外线测温组件侧边还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槽。
所述的器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是铁制品。
使用该液体加热器时,把器皿放到微晶板上,器皿可以任意角度放入,器皿定位圈周边有几根定位筋以使器皿自动对中放置。器皿定位圈可以让器皿正确的摆放在微晶板合理的范围内,确保红外线测温组件与器皿保持在合理的间距范围之内,确保红外线测温组件正常工作。红外线测温组件安装在主机座侧壁,可以实时监测器皿的温度,然后将数据传给芯片,来自动控制整机的烧煮。与此同时,红外线测温组件同时具备无锅监测(即监测器皿是否放置在微晶板上)、空锅干烧等防护功能。
热电偶的作用主要是对发热盘的温度进行监控,避免因电路故障致使发热盘温度骤增,避免发热盘温度过高使微晶板破裂的现象,保障产品安全可靠。而且其内设有的风扇和并在底板上设有的相对应的排风孔,改善液体加热器的散热性能,稳定工作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电路板上的热熔断体组件在热电偶和风扇失效时进行炉面温度过高保护,避免因此带来的一些安全隐患,使用安全,性能可靠。
综上所述,该液体加热器确具有器皿体外精确控温、不限器皿材质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 中A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意义:1-器皿,2-器皿定位圈,3-微晶板,4-主机盖,5-红外线测温组件,6-控制板,7-热电偶,8-发热盘,9-热熔断器,10-风扇,11-变压器,12-主机座,13-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种液体加热器,包含: 盛食物的器皿和加热炉体;所述炉体由微晶板、热电偶、发热盘、电风扇、主机盖和主机座构成;与众不同的是:所述加热炉体在主机座侧壁上方还设置有红外线测温组件;所述红外线测温组件与所述盛食物的器皿的外壁留有间隙;所述红外线测温组件与主机座内的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微晶板嵌套有器皿定位圈。
所述的炉体内还设有热电偶和熔断器。
所述的炉体的主机盖在红外线测温组件侧边还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槽。
所述的器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是铁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俊波,未经陈俊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95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