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骨端多向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2819.7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25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张冰;郭前进;陈宏峰;甄相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亮 |
主分类号: | A61B17/68 | 分类号: | A61B17/6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王晓丽 |
地址: | 4623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向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骨外科器械,尤其是一种骨端多向固定器。
背景技术
骨折是临床的常见多发病,骨折的治疗一般有两种方法:外固定和内固定。骨外固定是指采用骨外固定器在骨折近端和远端经皮穿防钢针或钢钉,再用连杆及钢针或钢钉固定夹将裸露在皮外的针端彼此连接起来,从而固定骨折。骨外固定还应用于矫治骨与关节畸形和肢体组织延长。骨内固定是针对骨外固定而言,骨折复位后用钢板和/或螺钉将骨折块间或骨折块与固定器间固定,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力学环境,但需要切开受伤的皮肤和肌肉组织。骨外固定器在治疗骨折的时候不出血、创伤小,但是却对穿针的角度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一些外固定器械特别繁杂、笨重,不便实施,影响患者穿戴,由于是经皮穿针,部分钢针会留在体外,这就容易发生针道感染和钢针松动,如合并患肢肿胀,皮肤有压迫性坏死的可能,还有可能发生断针的情况。骨端为松质骨,临近关节,周围有肌腱、关节囊等附着,需要牢固固定,便于关节早期活动,恢复关节及肢体功能。现有常规固定钢板置入时均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损伤大,单纯靠螺钉固定,对小骨折块和撕脱骨折还需要辅助其它固定方法。目前,对骨端损伤缺少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实施,损伤小,能牢固固定的固定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骨端多向固定器,其结构简单、便于实施、损伤小、用于骨端骨折部位的多向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骨端多向固定器,包括固定器本体,固定器本体包括中间体和设置在中间体两端的翼状固定爪,翼状固定爪的端部呈钩状,两端的翼状固定爪和中间体复合为一体,在中间体上纵向设置有钉孔,在钉孔两侧的中间体上均横向设置有孔道。
本实用新型的中间体的纵向厚度大于翼状固定爪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钉孔的直径为4mm。
本实用新型的孔道的直径为2mm。
本实用新型的翼状固定爪形状呈“八”字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小巧,操作简便,针对骨端骨折,复位后断骨固定牢固,稳定性好,上端翼状固定爪可直接经软组织进入骨折间骨质,不需剥离组织,损伤小。
附图说明
图1是骨端固定器主视图。
图2是骨端固定器左视图。
图3是骨端固定器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附图1-3所示,一种骨端多向固定器,包括固定器本体,固定器本体包括中间体和设置在中间体两端的翼状固定爪3,翼状固定爪3的端部呈钩状,两端的翼状固定爪3和中间体复合为一体,在中间体上纵向设置有钉孔1,在钉孔两侧的中间体上均横向设置有孔道2。中间体的纵向厚度大于翼状固定爪的厚度,钉孔1的直径为4mm,孔道2的直径为2mm,翼状固定爪3的形状呈“八”字形。
使用时,先将骨折复位并临时固定,不需广泛剥离组织,直接将翼状爪3上端的末端由软组织锥入骨质,固定器中间体贴近骨质,再经固定器中部的钉孔1向骨质打孔,置入锁定螺钉将固定器与骨质固定。相对于固定器所在骨折部位的内侧或对侧,复位后,用钢丝或钛缆通过两个孔道2将固定器与内侧或对侧骨质捆绑固定,必要时采用双股捆绑固定,以修复骨端内侧柱结构,恢复骨骼结构,达到骨折部位的牢固固定和稳定,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保证。
该固定器可用于股骨转子部和肱骨近端等骨折部位的固定,也可演变为多部位骨折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亮,未经王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28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杆式六角上钉扳手
- 下一篇:一种新型穿刺辅助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