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8455.3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5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项七生;林海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28 | 分类号: | G01R1/28;G01R19/00;G01D18/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毫安 电流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仪器,尤其是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检测船舶自动化系统报警监测系统、压载舱、燃油舱等舱容测量系统及冷却系统自动阀门调试中,传统的做法是要实际开机运行或使用简单调试工具如采用热水壶加热进行温度校验、采用手动压力泵打压进行压力校验,以上办法在实际调试过程中费工费时且需耗材,效力低,检测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有效提高自动化仪表的检测效率和精度,降低检测成本,且能够当毫安电流表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包括正极接线柱、负极接线柱、固定电阻、可调电阻、毫安电流表,固定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正极接线柱,固定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可调电阻的固定端,可调电阻的可调端电连接毫安电流表一端,毫安电流表的另一端电连接负极接线柱,正极接线柱与毫安电流表一端之间串接一开关。
进一步改进,所述正极接线柱与开关之间串接一熔断器。以保护毫安电流表。
优选所述毫安电流表为电子式电流表。以方便观察,提高操作精度。
进一步改进,上述的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还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一绝缘面盖,绝缘面盖用螺栓锁在绝缘壳体上,正极接线柱、负极接线柱、开关装在绝缘壳体的一侧,可调电阻的旋钮装在绝缘壳体的另一侧,毫安电流表装在绝缘面盖上。有利于保护各零部件,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在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在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之间输入直流电压,然后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在毫安电流表上就能显示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之间输出的毫安电流信号。将本实用新型与被校验仪表及电源单元串联连接,调节可调电阻改变所需要的电流值输出毫安电流信号,通过电流换算成单位数字,就能对各种相应的自动化仪表进行检测,检测精度较高,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自动化仪表的检测效率和精度,降低了检测成本。
另一方面,当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通过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连接被检测单元,本实用新型就能直接当毫安电流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绝缘壳体和绝缘面盖分离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2所示,一种毫安电流发生器,包括正极接线柱1、负极接线柱2、固定电阻R1、可调电阻R2、毫安电流表mA、开关S1、绝缘壳体3、绝缘面盖4,正极接线柱1、负极接线柱2、开关S1装在绝缘壳体3的一侧,可调电阻R2的旋钮5装在绝缘壳体3的另一侧,毫安电流表mA装在绝缘面盖4上,绝缘面盖4用螺栓锁在绝缘壳体3上;
固定电阻R1的一端用导线电连接正极接线柱1,固定电阻R1的另一端用导线电连接可调电阻R2的固定端,可调电阻R2的可调端用导线电连接毫安电流表mA一端,毫安电流表mA的另一端用导线电连接负极接线柱2,正极接线柱1与毫安电流表mA一端之间串接开关S1;
开关S1与正极接线柱1之间还串接一熔断器FU。
优选所述毫安电流表mA为电子式电流表。
所述固定电阻R1阻值可选0.5K,可调电阻R2可选规格为10K的可调电阻,熔断器FU可选用规格为125mA 的熔断器。这样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当开关S1断开时,在正极接线柱1和负极接线柱2之间加上24V直流电压,调节可调电阻R2的旋钮5就能输出4-20mA电流信号,将本实用新型与被校验仪表(如报警系统、舱容显示单元 )、电源单元串联连接,调节可调电阻R2的旋钮5改变所需要的电流值输出毫安电流信号,通过电流换算成单位数字。如压力 显示单位为0-16bar对应电流为4-20mA时,调节电流到12mA时所显示的压力为8bar. 如温度 显示单位为0-100℃对应电流4-20mA时,调节电流到12mA时所显示的温度为50℃。
当开关S1接通时,本实用新型可当毫安电流表使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权利要求作等同的改变都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8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