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白车身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9874.9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贾亮;李文武;李进招;孙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7/02 | 分类号: | B62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黄志兴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侧围搭接 结构 车身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包括该侧围搭接结构的白车身以及包括该白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侧围外板也是整车造型的一个重要载体,整车的侧面外观特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侧围外板体现出来的。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焊接部位直接在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与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上,在焊接时需要在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上垫铜板,通过焊钳从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的内表面一侧向铜板施加压力而使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与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贴合,现有焊接方法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铜板与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之间没有完全贴紧等原因而容易在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上出现焊点7而产生外观缺陷,相应地为了去除外表面上的外观缺陷而需要增加打磨工序和工时,从而造成侧围外板的制作周期和生产成本相应地增加。另外,由于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与现有加强内板3之间仅仅通过粘接剂或者膨胀型结构胶固定,此种搭接方式存在侧围搭接结构刚度不足的情况,且侧围搭接结构的震动会对外表面的涂胶产生影响,而降低侧围搭接结构的整体涂胶外观质量。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侧围搭接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能够降低侧围外板的焊接成本、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包括:
第一侧围外板,该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
第二侧围外板,该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二侧围外板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围外板体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形成连续延伸的侧围面;以及
加强内板,该加强内板包括加强内板体和从该加强内板体弯折延伸的第三弯折部,所述加强内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所述第三弯折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背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依次叠加并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与所述加强内板体之间设有膨胀型减震胶带。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围外板体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相邻接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弯折部一侧凹陷,并填充焊缝密封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白车身,所述白车身包括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上述的侧围搭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白车身。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搭接结构中的第一侧围外板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侧围外板的第二弯折部对接贴合,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加强内板的第三弯折部固定连接。用于相互固定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隐藏于车辆内侧,从而能够降低侧围外板的焊接成本、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同时,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加强内板的第三弯折部固定,能够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刚度,降低侧围搭接结构的震动对外表面涂胶工艺的影响,从而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整体涂胶外观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A-A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搭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搭接结构的B-B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现有第一侧围外板 2现有第二侧围外板
3现有加强内板 7焊点
10第一侧围外板体 11第一弯折部
20第二侧围外板体 21第二弯折部
30加强内板 31第三弯折部
40焊接部位 50膨胀型减震胶带
60焊缝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98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