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蛋白粉干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0391.0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涪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9/10 | 分类号: | F26B9/10;F26B7/00;A23J3/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267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粉 干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从固体材料或制品中消除液体的干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蛋白粉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食品加工行业中,蛋白粉的生产最后步骤为干燥,常用的蛋白粉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干燥过程在干燥塔中进行,料液经喷雾器喷雾后,与热空气并流接触,瞬间蒸发大部分的水分,在极短的时间内干燥为蛋白粉成品,从干燥塔底部经旋风分离器下方排出。
如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194465U公开的一种蛋白粉蒸汽烘干装置,通过雾化器将待干燥的蛋白粉喷入干燥塔中进行干燥,但喷雾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较高,所以蛋白粉中很多必需或半必需氨基酸被破坏,蛋白粉的营养价值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燥温度低,能保持蛋白粉中的营养价值的蛋白粉干燥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蛋白粉干燥系统,其中,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干燥箱、冷凝器和真空泵,所述干燥箱内设有四个放置蛋白粉的搁层,以及制热循环管和制冷循环管,所述搁层为90°扇形形状,四个搁层等间距且交错设置于一根转轴上,所述转轴通过电机驱动,所述制热循环管外接制热装置,所述制冷循环管外接制冷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启动制冷装置和电机,对干燥箱进行空箱降温,然后将待干燥的蛋白粉放置于玻璃盘中,并将玻璃盘放置于干燥箱的搁层上进行预冻,预冻完成后,蛋白粉中的水变成固态,停止制冷装置;启动制热装置和真空泵,冷凝器和干燥箱处于真空环境中,干燥箱内被加热,蛋白粉中的固态水由固态升华为水蒸汽,并进入冷凝器中冷凝,从而得到干燥的蛋白粉产品。冻结蛋白粉内的冰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整个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温度通常低于40℃,所以蛋白粉中必需或半必需氨基酸不会被破坏,能保持蛋白粉的营养价值,另外,四个搁层等间距交错设置于转轴上,电机驱动转轴转动,所以四个搁层也随之旋转,搁层上的蛋白粉预冻或者受热更均匀,降温或者加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所述制热装置为电加热装置,电加热方式环保,且升温和降温速率快,温度容易调节。
进一步,所述制冷装置为变排量制冷压缩机,这类压缩机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功率输出,便于调节冷冻温度。
进一步,所述干燥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待干燥的蛋白粉对冷冻温度和加热温度都有一定要求,温度传感器能随时监控干燥箱内的温度变化。
进一步,所述干燥箱上设有真空计,待干燥的蛋白粉对干燥箱内的真空度有一定要求,真空计能方便调节干燥箱内的真空度。
进一步,所述制热循环管和制冷循环管在干燥箱内分别呈螺旋形状布置,螺旋形状布置的制热循环管和制冷循环管能使干燥箱内各处的温度均匀,保证产品质量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蛋白粉干燥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蛋白粉干燥系统,其中,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干燥箱1、冷凝器7和真空泵6,干燥箱1内设有四个放置蛋白粉的搁层5,以及制热循环管2和制冷循环管8,搁层5为90°扇形形状,且搁层5的边缘设有扇叶,搁层5转动时,扇叶搅动干燥箱1中的空气,加快空气流动,四个搁层5等间距且交错设置于一根转轴上,转轴通过电机驱动,制热循环管2外接制热装置,制冷循环管8外接制冷装置。
本实施例中,制热装置为电加热装置4,电加热方式环保,且升温和降温速率快,温度容易调节。
制冷装置为变排量制冷压缩机3,这类压缩机可以根据设定的温度自动调节功率输出,便于调节冷冻温度。
干燥箱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9,待干燥的蛋白粉对冷冻温度和加热温度都有一定要求,通常不超过40℃,温度传感器9能随时监控干燥箱1内的温度变化。
干燥箱1上设有真空计10,待干燥的蛋白粉对干燥箱1内的真空度有一定要求,真空度通常应达到13Pa~26Pa,真空计10能方便调节干燥箱1内的真空度。
制热循环管2和制冷循环管8在干燥箱1内分别呈螺旋形状布置,螺旋形状布置的制热循环管2和制冷循环管8能使干燥箱1内各处的温度均匀,保证产品质量均匀。
具体使用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涪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涪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03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环保竹炭纤维汽车内饰毡
- 下一篇:脊柱棘突椎板双重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