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1236.0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9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康;陈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塑再生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68 | 分类号: | B29C47/6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陆彩霞 |
地址: | 21561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塑料 挤出机 换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
背景技术
塑料挤出机用于完成塑料的塑化和成型。挤出机将原料加热使固态原料变成均匀的粘性流体,并在挤出机的挤压机构的作用下,使熔融物料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连续地从机头挤出,成为所需的塑件。挤出机的挤压机构包括螺杆、料筒、连接在料筒一端部并用于向料筒内加料的料斗、连接在料筒另一端部的机头、安装在机头上的成型模具。螺杆与料筒配合,实现对塑料的粉碎、软化、熔融、塑化、排气和压实,并将胶料连续均匀输送至机头挤出。挤出机还包括驱动螺杆转动的传动机构、使塑料原料熔融且通常设置在料筒上的加热机构、对料筒、螺杆及料斗等进行冷却以控制温度保证塑料处于工艺要求的温度范围内的冷却机构。
换网器通常安装在机头上,换网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模具板和第二模具板、设置在第一模具板和第二模具板之间的滤板,塑料在料筒内塑化压实,经滤板沿一定的流道通过机头脖颈流入机头成型模具。现有技术中的换网器的密封通过设置在第二模具板与滤板之间的密封件来实现,然而部件本身加工精度以及安装等原因,密封件与第二模具板以及滤板之间具有缝隙,不能够达到完全密封,熔化料在流经换网器时,会从两块模具板之间溢出,需要人工清洗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效果更好的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它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模具板和第二模具板、设置在第一模具板和第二模具板之间的滤板、设置在第二模具板与滤板之间的密封件,第二模具板与滤板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包括的多个可分离的密封块。
进一步地,密封件为环形,密封件的一端部沿轴向向外内径逐渐增大形成喇叭口,密封环的外壁与喇叭口相配合并可滑动地抵在喇叭口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喇叭口内径逐渐增大的方向与换网器内熔化料的流动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喇叭口内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第二模具板。
进一步地,密封环设置在第二模具板与密封件之间。
进一步地,多个密封块之间可分离地相抵紧。
进一步地,密封块的沿密封环所在圆环径向的截面为三角形。
进一步地,密封块为3~12个,优选为6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与现有技术先比,增加了由多个可拆分的密封块组成的密封环,当熔化料流经换网器时,料对密封环产生压力,密封环受力扩张,密封块分散并抵紧在密封件上,通过喇叭口斜面的作用推动密封件,密封块与密封件相互挤压并移动,使换网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相抵紧,填补了两块模具板之间的缝隙,从而达到了密封的效果,解决了换网器漏料的问题,并且不再需要人工清洗和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应用的塑料挤出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中的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中的密封环的A-A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换网器中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机架;2、料筒;3、料斗;4、螺杆;5、传动机构;6、机头;7、第一模具板;8、第二模具板;9、滤板;10、滤网;11、密封件;12、喇叭口;、13、密封环;14、密封块;15、外壁;16、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考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换网器所应用的塑料挤出机,它包括机架1、料筒2、料斗3、螺杆4、传动机构5、机头6、成型模具、加热机构和冷却机构。
料筒2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料筒2的长度为其内径的15~3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塑再生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塑再生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12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